- 苏晏慢悠悠走到沈府门口,看见巷尾一袭飞鱼服骑在马上飒沓远去,问门口守卫:“沈佥事去哪里?” 守卫答:“回苏大人,佥事大人奉旨进宫了。” 他是皇爷的耳目,大概又有什么差事要交办了,苏晏心想。正要举步进门,身后一辆马车辚辚地驶过来,停住,下来一名侍从打扮的少年,恭敬地道:“苏大人,豫王殿下有请。” “请我做什么?”苏晏转身,心怀警惕地问。 “殿下知道苏大人很快就要出京赴任,至少三五个月见不着面,特地命小的来请大人过府一叙,想讨教办学章程。” 苏晏说:“你等等。”又吩咐守卫:“你进去禀告管事,叫他去我厢房的书桌上,把那本装订好的青皮册子拿过来。” 须臾,管事亲自捧着册子出门,交给苏晏。 苏晏转手递给侍从:“喏,他要的章程,都在这里了。东西带给他,人就不去了。” 侍从接过册子,面露苦笑。 马车车厢的窗帘被一只纱布裹缠的手掀起,探出豫王的一张俊脸。他挑眉直视苏晏,哂笑道:“孤王就猜到,下人请不动你,还是得孤王亲力亲为。上车吧。” 苏晏摇头,直截了当说:“我不去。” 豫王无奈道:“本王手上还带着伤,能把你怎么样?何必畏我如虎。” 苏晏仍然摇头,心想:那时沈柒的伤比你更重,还不是照样把我“怎么样”了。 豫王把帘子一放,下了马车,走到他面前,低声道:“难道你不想知道,灵光寺刺杀事件之后,卫家在明里暗里做了什么手脚,太后对此事、对你又是什么看法?你避得了一时,避不了一世,总不能一辈子不回京吧!” 苏晏有些意动。他确实很想知道,在外戚普遍式微的铭朝,卫家哪里来的兴风作浪的底气。而如果要扳倒卫氏一族,这也是他必须要去了解和面对的重要关节。 如今恰好有这个机会,深谙内幕的豫王愿意对他吐露隐情,倘若因为一些疑备与避嫌,就闭目塞听,也未免太过胆怯怕事,不像大丈夫所为。 他轻叹口气,对豫王说:“王爷只是与我一叙?” 豫王笑道:“当然不止。” “……” “外加请你喝杯茶,吃些瓜果冰酪,不逾分吧。苏大人赏个脸?” 苏晏还在踌躇,豫王握住他的手腕,一脸如沐春风地将他拉上了马车。
第六十八章 你看这口锅它 苏晏撩开马车帘子往外瞧去,发现并不是去往豫王府的路线,疑道:“这是要去哪里?” 车厢里也放了冰桶,散发出的丝缕寒意驱散了暑热,豫王拈起块碎冰往嘴里一扔,咬得咔咔作响,像猛虎生嚼猎物的骨头一般。 “带你去我消暑的别院,那里可比王府清静多了。”见苏晏眉头一蹙,豫王立刻又补充了句,“也比王府干净,背后没有眼睛盯着。” 苏晏猜测他指的是锦衣卫探子,想了想,也就不再追问。 又行了小半时辰,马车似乎偏离了大道,越发颠簸,苏晏再次挑帘,见周围老树葳蕤,草木丛生,显然是往外城山野间去。 沿着缓坡行驶到小路尽处,马车停下,豫王说:“到了。” 他率先跳下车,朝苏晏伸手。苏晏没搭扶他的手掌,径自也跳下了车。豫王笑了笑,似乎并不介意被他甩脸子。 苏晏环顾四周,只见一圈苍翠参天的梧桐树林,绿叶遮天蔽日连成一片碧波,在苍穹之下随风荡漾。 夏日烈阳难以穿透树冠,从枝叶罅隙间射下细屑光斑,碎金似的铺洒,他仰望的脸颊在这光映中雪白到几近透明,仿佛天地间一个钟灵毓秀的造化。豫王目不交睫地看着他,眼神幽深,随后低低嗳了一声。 “别院呢?”苏晏不解地问。 “随我来。”豫王说着,想要去牵他的手。 苏晏却条件反射地将手往身后一撇,“王爷指个路即可,下官虽文弱,但还不至于弱到劳烦王爷亲自携引。” 豫王也没有强求,吩咐一声“跟紧了”,率先进入梧桐树林。苏晏跟在他身后,左弯右拐,走了半刻钟,眼前豁然开朗。 密密层层的树林后,藏着一大片碧蓝平静的湖泊。湖水极清澈,犹如绿幕中央镶嵌了一颗蓝色宝珠,令人惊艳。 湖上有座宫殿式的水榭,与岸边以曲折的栈道相连。水榭立石为柱,底座架设于水面上两尺高度,飞檐斗拱青琉璃瓦,木质殿身四面开敞,垂以浅色轻纱,在风中轻拂。 苏晏赞赏地笑道:“倒是个曲径通幽的好去处。客人们见了,想必都叹为观止吧。” “没有其他客人见过。除了固定的洒扫仆从之外,从来只有本王一个人来。”豫王把住他的手臂,走向连岸栈道,“此处名为梧桐水榭。梧桐只堪凤凰栖,其他莺燕雉鸡哪里配落脚。” 苏晏一怔,没能及时抽手,被他拉着走过木栈道。 水榭里铺设着紫檀木地板,一尘不染,光可鉴人,两人在廊下除去鞋履,步入其中。内部十分宽敞,家具陈设一应俱全,有凉榻、案几、立柜、琴桌等等,布置得颇具古意,的确是个既雅致又闲适的燕居之地。 林风卷起清新水汽拂面而来,满身霜尘仿佛都被涤荡一空。苏晏倚在水榭围廊的美人靠上,欣赏碧波粼粼的湖面,惬意地眯起了眼,“水底长林云似雪,栈边平岸草如烟。看来下官说得不错,王爷爱野趣。” “偷得浮生半日闲罢了。”豫王用煨在火炉上的沸水,泡了壶白毫银针,斟出两杯,放在茶几上,朝他做了个邀请入座的手势。 茶室未设椅凳,苏晏整了整衣摆,在黄琉璃色的精致簟席上跪坐,对他隔案相对。 豫王将茶杯递给他:“此乃福建贡茶,本王特意命人提前备好,以慰你乡思。” 苏晏道了谢,接过来慢慢啜饮。他见豫王操作只用单手,不禁问:“王爷手伤将养得如何了?” 豫王解开左手上的纱布,给他看掌心。缝线犹在,创口尚未弥合,但周围并无红肿的迹象,应该是没有发炎。苏晏松口气,说:“天气炎热,伤口更要小心,保持洁净干燥,别沾水。” “难得清河和颜悦色地关怀一句,本王真是受宠若惊。”豫王半开玩笑道。 苏晏面对他时草木皆兵,只要话题一软和,就怀疑对方要借故非礼,只能与他谈正事。当即生硬地话锋一转:“王爷知道卫家底细,莫非除了与太后、卫贵妃的关系之外,背后还有什么势力?” 豫王见他眼底始终带着防备,只拿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待自己,心里难免生出一股愠恼,极力压制住,正色道:“此事关系天家声誉,出我口,入你耳,不可教第三人得知。” 苏晏说:“王爷放心,我是有分寸的人。若是泄露出去,我这颗脑袋就送给王爷了。” 豫王失笑:“本王不想要你的脑袋……想要的,你又不肯给。” 苏晏捏着茶杯,垂目喝茶,不搭这个腔。 豫王无声地叹口气,慢慢说道:“卫家的事得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先帝还是镇边的秦王时,先纳了出身世家的侧妃莫氏,生下长子,便是后来谋逆被赐死的信王。半年后我母后嫁进秦王府,诞下今上,是为先帝的第二子。母后娘家并不显赫,能成为正妃,完全是倚靠先帝的宠爱。 “可就在皇兄岁时,秦王府闹了一场大风波,本王当时还是蹒跚学步的幼童,并不记得旧事,后来听王府老人说,莫氏欲夺我母后正妃之位,犯下大错,牵连了不少人的性命。先帝也因此下定决心,立我皇兄为秦王世子,幽囚了莫氏,并将她生的两个儿子——即后来的信王与宁王,冷落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卫家是不是在当年的秦王正妃之争中,有功于太后?”苏晏问得一针见血。 豫王颔首:“不仅是卫家,还有母后的妹妹,秦夫人。当年她见我母后蒙难,毅然同意卫家的求亲,嫁给平庸无能、比她年长12岁的卫演,换取了庆州军对秦王的支持。” 苏晏听得有些懵逼:“庆州军?跟卫家又有什么关系?庆州……” 豫王细细解释:“庆州城在九边之外的草原,毗邻鞑靼部落,当年并未完全归顺,常随边关战势摇摆不定。庆州卫家当时的家主卫途,手握一支私军,是镇边诸王争夺的关塞势力之一。就是因为他的长子卫演娶了秦王妃的妹妹,他才下定决心,投靠秦王。” 苏晏恍然大悟。秦夫人为姐出嫁,且不说动机是姐妹情深,还是稳固姐姐的王妃地位,保住全家荣华,光是危机之时的这份牺牲,就足以让太后感念至今。因此太后对她的夫家也格外优待,还让皇帝封了她和卫演的女儿卫氏为贵妃。 “卫途虽然是个人物,他的两个儿子卫演和卫浚却一个比一个不成器,在他死后根本无法撑起家业,军队四散,庆州也被鞑靼部落吞并。 卫演和卫浚带家眷逃到京城,向先帝寻求庇佑,先帝念及卫途的功劳,封卫演为咸安侯。前两年又因为卫贵妃的册封和我母后的授意,皇兄才封卫浚为奉安侯,封卫贵妃的兄长卫阕为长宁伯。如此卫家才成为我朝数一数二的外戚。” 苏晏叹道:“原来是这样。”难怪皇帝提起卫家内情就语焉不详,是因为涉及秦王府当年的正妃争夺战,出于孝道,他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至于豫王,同样是太后的亲儿子,在他面前倒是毫不避讳,一五一十都交代了……也许因为豫王不在帝位,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吧。 可这种事,若不是真心信任对方,又怎么会和盘托出呢!苏晏想着,看向豫王的眼神中不免多了几分感动之意。 豫王察言观色,心下暗喜,便又拿太后出来继续做文章:“我母后虽因性情使然,平日里对卫家那几个不成气候的侯伯不冷不热,与卫贵妃甚至秦夫人说话时,也总爱嘴上贬损几句,但其实心里护短得很。她自己可以嘲,可以骂,却不许别人说三道四。 “此番灵光寺之事,她见我伤了手,本对卫浚十分恼火,准备重重惩治他一番。可卫浚又被刺客削断手臂,生不如死,秦夫人在她面前哭诉整半日,她便把一切都算在了那刺客头上——因为卫浚检举你包庇刺客,自然有一半算在了你头上。” “……” 苏晏觉得自己并不冤,就是点儿背。 扳倒卫浚是他本意,故而他不但没阻止吴名,还屡次出手相助,“包庇刺客”一说,也没大差错。太后记恨他,倒也是人之常情,帮亲不帮理嘛。 苏晏沉重地叹口气:“本来打算明日启程去陕西,这么看来,最好今日就出发,以免夜长梦多。下官这便去吏部取任命文书,劳烦王爷的马车送我下山。”
569 首页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