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也是楚孑花了最多时间去研究的,毕竟没有几本教科书来讲这一方面的内容,他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里去自己梳理、总结。 当然,光靠学书本的知识也是不够的。 茶学也是一门需要深度实践的科学——单从书本上讲吧,把茶按照制作工序大致分为六类,即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主要制作的方式就是发酵,绿茶不发酵,黄茶和白茶轻度发酵、乌龙茶是部分发酵、红茶黑茶则是全发酵。 按照书上所写,发酵的本质是由微生物(如真菌、细菌、酵母等)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会使茶叶本身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糖类转变,从而使得茶的风味发生变化。 当轻度发酵的时候,部分茶叶中会产生甲基化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双没食子儿茶素、双没食子酸酯等等物质,而当重度发酵的时候,则会产生茶黄素、茶红质、茶褐质等等物质。 但有了这些风味,茶的味道到底会如何变化?不同的茶到底有什么区别? 更为细致的讲,不同世界采摘的茶叶也会有影响,为什么明前(即清明前采摘的茶叶)那么贵,它到底好在哪? 这些楚孑都要知道才行。 于是,他也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变成茶痴,网购了几十种不同的茶叶,每天闲下来就泡一壶。 其实说实话,他在刚开始喝的时候,真的分辨不出白茶和黄茶,也分辨不出冻顶乌龙茶和铁观音等等茶叶的分别,甚至分辨不出来100块钱一斤的茶叶和100块钱一两的茶叶的分别。 他,楚孑,就是妙玉口中的大饮牛。 但在3月底的某一天,他早起照例给自己泡了一杯嘉义阿里山高山茶,之后又泡了一杯南投鹿谷冻顶乌龙,忽然一瞬间,他品出了这两者细微的差别。 虽然同属乌龙茶,但前者属于清香乌龙茶类型,在制作的时候是轻度焙火的,而后者则是中度焙火的,是冻顶乌龙茶的代表。 南投鹿谷冻顶乌龙明显有一股更浓厚、更深沉的草本香气,这是属于乌龙茶特有的香椿与甘甜,而高山茶品尝起来更加爽口,回甘绵长。 这一瞬间,楚孑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几乎在几天时间就品尝出了各类茶叶的异同之处,之前一些很缥缈的形容词,什么蜜香、木质香、果香等等,他几乎都有些感受了。 而在这些茶之中,楚孑也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第一次喝名贵的茶叶喝的就是明教授给他冲制的黄茶,他竟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在众多茶叶之中最爱的就是霍山黄芽。 这种茶主要产地就在六安市霍山县,形似雀舌,细嫩而且有很多毫毛,它是黄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香气清高,醇厚回甜,而且细品有一种成熟的板栗香气。 如果把茶比作人的话,绿茶像是少年,带着一股冲劲,也是所有茶之中口感最“烈”的存在,而乌龙茶则像是壮年,有着特有的醇厚浓香,但也不失甘甜,而发酵程度在两者之间的就是黄茶了,它像是青年人一样,带着些稚嫩甘甜的口感,但又有一股馥郁的香气。 而且黄茶不像是绿茶那么寒凉,也不像是乌龙茶那么浓烈,清清淡淡,丝丝缕缕的留香也很让楚孑喜欢。 从他能品出不同茶之间的分别之后,他几乎每天雷打不动的喝一杯黄茶,只是再怎么喝都似乎没有明教授给他的那杯茶一样带着淡淡的麦子香气,那种如乡村般质朴,宛如田间耕作的青年一样的茶留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可就是找不到。 时间一天天的推移,就在一包霍山黄芽见底的时候,考研复试到了。 楚孑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了一间教室门口,果不其然如他所料,这里就只有他一个人。 难道真的只有他一个报名么? 终于通知他进行复试了,他便也没再想太多,直接走了教室。 教室里坐着五位老师,都是生面孔,而明自得教授就坐在最中间。 复试面试的流程都差不多,先向他发问的应该是英语方面的教授,让他先做了一段自己介绍,之后又问了他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知识方面,楚孑的英语本就很好,因此也算是对答如流。 再之后就是另一位老师,向他问了一些政治方面,尤其是最近新闻热点的问题,这方面楚孑也做好了准备,于是一一回答,应该也算是过关了。 然后,一位老师又让他从一盒子卡片里抽了一张卡出来,楚孑一看,卡片上写着一个问题——“请简述茶叶在汉朝时期的发展经过,限时5分钟。” 楚孑差点笑出声,这不是正中他下怀吗,他跟着屠銮教授学的就是秦汉史啊,看资料的时候也专门看了半天茶文化呢。 于是他就开始说,从《茶经》中记载的最初茶是从西南地区的贡品,进入宫廷,最后才进入百姓家中讲起,又讲述了汉朝时期人们如何开始种植并培养茶树,又讲了汉朝制茶的方式,以研磨茶为主,需要用到茶锅、茶炉、茶臼、茶碾等等设备,具体每一件都在哪个地方出土过,等等。 五分钟几乎完全不够讲。 终于到了最后,全场目光集中在了明教授身上。 楚孑本以为明教授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的,但没想到明教授却只是一脸严肃,言简意赅地问他:“你最喜欢什么茶?” 楚孑愣了一下,随即才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喝了多少种茶,最爱的还是黄茶,以及原因之类的说了一通。 当然,他没好意思问明教授“哪天您给我喝的是什么黄茶”,毕竟让别的考官知道这件事也会带来麻烦。 明教授听完,微微点了点头,只道:“你这个年纪,正像是黄茶啊,也难怪你喜欢黄茶。” 之后,他们就让楚孑出去了。 楚孑出去的时候,看到门口坐着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不止他一个人报名,可能后面还有好几个学生呢。 但他也并不太在意,毕竟他是初试专业第一,自认为复试表现也还不错,于是就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出了云大。 4月底,正是云省春天最美好的季节,楚孑早起就看到公众号推送了一条消息。 【楚孑,你好。恭喜你已被录取。录取院校:云大;录取专业:茶学(茶文化及茶树栽培)……】 楚孑微微一笑。 终于,尘埃落定。 他新的征程,就要开始了。
第137章 余后的时间就比较简单而又充实了, 楚孑照例每天喝喝茶、看看书,参加了一次毕业典礼,作为学生代表讲了话, 几个月后,他就收拾好行囊, 准备出发了。 当然, 以上是楚孑的计划, 真实的情况是, 在他查询到录取通知的一瞬间, 就接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电话。 “小楚小楚, 恭喜你考上我的研究生,也恭喜我自己,”明自得教授也没有客气,上来就说,“接下来的几个月你要使劲看书, 那叫什么,用猪突猛进的方式看书, 懂吗?” 楚孑:“……” 明教授, 请你放过网络流行词好吗! “我之前不联系你的原因想必你也知道, 而且你真的是我的福星诶,我今年不止招到了你,还招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明自得教授的语气难掩兴奋,“真是紫微星现世了,有了你们哼哈二将,我一定是如虎添翼!” 楚孑也很替明教授开心, 毕竟多一个人学茶文化,怎么看都是件好事。 不过这哼哈二将…… “楚哼, 我加你微信了,然后你给我个地址,我把你要看的书都给你寄过去,”明教授说道,“等到时候你来了我们所,第一件事就是考试,我亲自出题,就酱,拜拜!~” 楚孑本想说只要把书单给他就行了,毕竟他能从系统中下载翻阅书籍,但还没等他开口,明教授已经挂断了电话。 楚孑笑着摇摇头,看来这明教授是个急性子。 而且这些书到的比楚孑想象的还要早,第三天清晨他在家就收到了一个巨大的包裹,他不得不和快递小哥一起合作,才艰难地把它搬回了家里。 书籍是海量的。 有些大圣经典,虽然楚孑已经看过了,但明教授还是又给他买了一份,比如《茶经》、《续茶经》。前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茶百科全书,创作于公元780年,也就是唐德宗时期,作者是陆羽,全书虽然只有7000余字,但分为了上中下三卷,共10个章节,囊括了茶叶在唐中期之前的起源、发展,所用器具、烹煮方式,甚至是用水异同等等内容。 而后者则是在清朝茶区官员陆廷灿所作,洋洋洒洒十数万字,详细记载了从唐中期到清朝期间茶道的发展,甚至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的他能找到的茶书的资料,可谓是茶书的集大成者。 《茶经》与《续茶经》都囊括了“源”、“具”、“造(制作方式)”、“器”、“煮”、“饮”、“事”等方面的内容,后续的研究者们也通常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茶的发展。 这些研究者的书明教授也一并寄了过来,包括公元825年张又新所作的《煎茶水记》、宋代黄儒写的《品茶要录》、南宋时期审安老人所作的《茶具图赞》,等等。 其中还有一部大有来头,名叫《大观茶论》,作者是宋徽宗赵佶,就是那位在位25年,亡国之后被俘受尽折磨而死悲惨帝王。《大观茶论》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所作的茶学著作。 除了一些古书籍,明教授也寄来了很多现代学者的茶学著作,比如陈智同的《深邃的七子世界》,收录了50年代至2000年左右国营茶叶厂所生产的各类茶品,记录茶品也是记录了那段时代;还有《茶席窥美》、《茶日子》等等国内作家所作的相关作品。 大礼包中甚至还有些国外作家的书籍,比如日本茶道的集大成之作《茶之书》,是日本作家冈仓天心所作。而且明教授想得也很周到,因为这本书是冈仓天心在纽约用英文书写的,所以明教授还为楚孑找到了英文原版,方便查看;《茶叶大盗》虽然算不得茶学书籍,更像是一本小说,作者萨拉·罗斯写的是东印度公司在我国的见闻故事。 这些书所涵盖的范围之广也足以见得,茶文化不仅仅是“茶”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茶在每个时代中所折射出的各个时代、地区、国家的风采。
239 首页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