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还是回到了这里。”她抬起手,飘雪落在了她的掌心,很快便消融,“会不一样吗。”
第352章 君与臣(十二) ——长安—— 秦川之上,大雪纷飞,迁都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抵达了新的国都——长安,并将整个关中之地作为京畿。 圣驾抵京,关中各州刺史以及提前派往长安的官员纷纷出城迎驾。 除去提前派往的文官外,关中武将以及京畿各刺史,近乎有一半人马,曾为武安侯萧怀玉麾下。 迁都长安后,将彻底改变楚国曾经重文而轻武的局面,而关中也形成了一个以武安侯为首的全新武将集团。 萧怀玉在关中的影响力,远胜皇权,群臣入关中后,对于这股远超任何一个士族的势力,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 就连王朝的实际决策者平阳长公主,也感受到了压迫。 这也就是为什么,萧怀玉要将自己的印信当做生朝礼。 变法尚未进行,她需要依赖武安侯的势力,但这股势力不仅仅只是危及到皇权,而是有直接取代的可能。 在鲜卑慕容氏的统治之下,整个燕地都形成了尚武与尊强的风气,因此依靠武力征服关中以及整个燕地的萧怀玉,在北方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一呼百应。 这也就是平阳公主当初为何会同意萧怀玉直接西进夺取燕国的策略,并执意迁都。 除了加快与稳固楚国一统后对中原的统治,还有便是远离楚国旧制下形成的士族与门阀,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根除这些旧势力,为夺权与日后开展的新政减少阻碍。 跟随萧怀玉攻克关中的将领,在彻底平定燕地之后,接受了朝廷的封赏,出任各州刺史。 而在这些将领的心中,萧怀玉的话,要比朝廷的政令与天子的制命,更让他们听从。 “雍州刺史桓冲,华州刺史崔荣,同州刺史王元礼,延州刺史,宁州刺史,庆州刺史,灵州刺史,泾州刺史恭迎圣驾,皇太后殿下,长公主万安。” 诸将在风雪之中迎驾,平阳长公主带着年幼的天子接见了这些为大楚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 “诸卿从州县赶入京中见驾,一路辛苦。”平阳公主挥了挥手。 “天佑大楚,关中万民,无不迫切与盼望天子北归,臣等如是。”雍州刺史桓冲说道。 “入城吧。”平阳公主下令道。 “喏。” 开道的禁军整齐划一的从明德门进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御道两侧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大雪之下,冒着寒风山呼万岁。 然而天子车架中端坐着的,却是一个女子,并且是结束三国纷争,统一九州,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实际掌权人。 平阳公主的名声,多年前便已传遍九州,但多是以性格手段与容貌广为人知,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公主,做到了楚燕齐三国历代君主都没能做到的一统,以女子之身,站在了权力的最顶峰。 百姓们无不为之震惊,同时也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这已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在这个人人都遵守男强女弱的时代,平阳公主的做法,太过于异类。 她打破了由男人们所定制的规则,也让世人有了重新的认知。 但文人们却将她比作吕后,写下文章来谴责与抨击。 随行的禁军很快就接掌了皇城与宫城的宿卫,天子的仪仗从朱雀大门进入皇城,文武百官则从两侧偏门入内,再经承天门进入宫城。 长安城内的皇宫,在燕王宫的基础之上扩建,其规模要比楚京宫城大上数倍,光是城阙,便高大宏伟不少。 是夜,章和二年冬,平阳长公主以天子之名,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并对关中诸将再一次进行了嘉奖。 在厚赏之下,诸将纷纷举起酒杯走到承天楼下拜谢,并对平阳公主表示忠心,“我等誓死效忠长公主,佑我大楚,千秋万世。” 武将们的忠心,却引来了文臣的议论,“臣子要效忠的只有君王,平阳长公主虽临朝称制,却只是作为辅政,天子虽年幼,但却是正统之君。” “这些刺史,莫不是与武安侯一样…” 自以为忠正的保皇一派官员,一直以来,都是碍于平阳公主的威压,以及顾及承明殿之变的惨状而隐忍着。 随着平阳公主开始尝试推行新法,并打压门阀士族时,他们便越来越恐慌,也越来越不满。 他们压低着声音,因为对平阳公主的执政带有偏见,所以就连揣测都带着恶意,而从未认可与承认过,平阳公主的功绩与能力。 “平阳公主可是薛妃所生,当年的薛妃,让多少人向往,而平阳公主之貌,远胜薛妃,当年的巴陵侯之子与宜城亭侯之子,都是何等的天骄,不也钟情于平阳公主,更何况这些没有出身的武将呢。” “想想数百年前的宣太后,为秦灭义渠所做,女子想要掌控男人,除了这个,还能有什么。” “若是这样,倒真有些手段。” 除了对武将的嘉奖,平阳公主又当众赏赐了中书舍人赵砚书,及一众筹备迁都有功的文臣。 随着夜深,酒过三巡之后,宴上的文武官员因赏赐而起了争执。 从楚京搬迁到关中的一些士族,对关中的风气颇有微词,尤其关中武将多为粗俗,且不尊礼法。 而性子直爽的将领,听到这些文臣的议论,毫无顾忌的当面回怼。 “老子在前线拼杀时,你们还不知道躲在哪儿哭呢!” “行军打仗难道只靠一腔热血,没有后方的安稳,何来前线的得胜?” “襄阳城破的时候,我可是听说,楚京的官员几乎都跑光了。” 听到襄阳之战,许多大臣都陷入了沉默,明知毫无希望,能留下来赴死的,的确没有几人。 “而我们在前线的粮草,几乎都是征战而来的,你们…” “够了!”平阳公主听到争执,于是开口调和,“于我大楚而言,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不可或缺的肱骨,同时我也希望诸卿可以明白,漠北的突厥虎视眈眈,只有将相和,才能不惧外来的强敌,国家才能实现真的安宁。” “谨遵长公主教诲。”如此,争论的文武官员方才罢休。 但朝廷文武对立的局面,却并未因此而止。 夜宴结束后,一众将领前往了武安侯于长安的赐宅拜访,这群武将,大多都是萧怀玉一手提拔的亲信与心腹,跟随萧怀玉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比起忠君,他们更愿听从于萧怀玉。 而这一幕,恰好被几个文官瞧见,武安侯在关中的势力,让这群文臣十分隐忧,尤其是之有嫌隙的中书侍郎贺昭文一派。 而朝中的矛盾,不光是文武对立,还有平阳公主当初在西京对官制的改革,本在内廷的女官,代替内侍省的宦官进入了前朝尚书下的六曹,执掌文书。 虽只是做些杂事,但却引起了群臣的恐慌,若说新法只是一个试探,那么改制便是预示着正式推行。 这让群臣们瞬间惊醒,平阳公主要的,不仅仅是江山社稷,而是想通过手中的权力,改变整个天下,改变几千年的旧制,改变他们所制定的规则。 ※ ※ ※ ※ ※ --- 章和二年十二月深冬,迁都之后,平阳公主倚仗关中武将集团,不再有所退让,并进一步夺权,有废帝自立之意,而随着平阳公主的步步紧逼,朝中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关中十余州,其中有一半的州刺史,都是武安侯曾经的旧部与亲信。” “这哪里是大楚的关中,这分明就是他萧怀玉的。” “那日夜宴,关中将领的效忠,怕也是受武安侯所指使。” “以他在关中的威望,只要振臂一呼,国朝必定变天。” “难道就任由他们这样下去?” “齐燕的确是他们所灭,但后方的驰援与粮草,靠的都是文官,结果到最后,好处都让这群武将捞走了。” “就说不应该迁都,关中在胡人的侵占下,风气早就变了。” “贺公,楚国如今的局面,咱们难道…”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上位者能够容忍这样的威胁存在。”贺昭文说道,“但是…” 他半眯着眼睛,“我相信你们也应该察觉到了。” “难道长公主真的要越俎代庖,冒天下之大不韪,篡夺皇位?” “女主天下,为天下所不容,她只得依靠于武安侯才能坐稳那个位置。”贺昭文说道。“所以我们要想扳倒以武安侯为首的关中武将集团,就绝不能寄希望于平阳长公主,而是要一同推翻。” 贺昭文的话,让一众亲信为之震惊,“武安侯把控着边军,长公主手握禁军,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 “人心。”贺昭文打断道,他的眼神变得狠厉,“长公主之所以迁都关中,便是知道自己得不到楚国旧贵族的支持,如能拉拢荆楚之地与蜀中的边将,或许可以一试。” “还有齐地山东的士族,这些士族早已不满女子执政,更何况平阳公主所推行的均田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又有官员道。 在利益受损,并感到威胁,这群官员变得无比团结,即便见过承明殿前的血洗,也仍然压制不住他们内心的抗拒与不满。 章和三年正月,中书侍郎贺昭文借助大朝会,与地方入京朝贡的刺史秘密联络。 贺昭文欲与楚国旧贵族及山东士族密谋,推翻平阳公主的执政,然却被其次子贺宏所发现,遭到大义灭亲。 事情败露后,其家宅被武安侯萧怀玉带兵围困。 “中书侍郎贺昭文密谋反叛,查抄宅邸!”
第353章 英雄末路当磨折(一) 章和三年正月,大雨之夜,武安侯萧怀玉奉平阳长公主之命围贺昭文宅,并从宅内搜出讨伐檄文。 “原来是你?”当贺昭文看到武安侯身侧的次子贺宏时,眼里充满了愤恨,“若知你如此愚蠢,我当初就应该将你掐死!” 贺宏骑在马背上,想起了自己幼时的遭遇,若不是嫡长兄的病逝,他永远都得不到父亲的正眼相待与帮衬,“在这个家中,我们没有一点尊严,只是你的工具,你的棋子,你可以牺牲三娘,四娘来成全你自己,也必能牺牲我。” “我是你的父亲,是我赋予你一切!”贺昭文怒斥道。 “我是母亲的儿子。”贺宏反驳道,“与你成为父子,是我此生的不幸!” 贺昭文听后竟大笑了起来,“鼠目寸光。”而他的笑,是对内心痛苦的掩饰,贺宏作为他的次子,由他所帮衬一手提拔进了官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后竟会遭到儿子的背叛。 “你们都是!”贺昭文指着萧怀玉等一众围困他家宅的士卒。 他不理解,也痛恶,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效忠平阳公主。 得利者统治着这个世间,定下各种各样的规则来维护他们的利,而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他们可以得到的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越不愿意放手,千百年来,这样的秩序从未被破坏过,他们从不会反思,自己究竟得利多少,只会越来越贪婪,变本加厉的剥削,压榨,没有人会愿意让出利益,这些压迫与束缚,在他们眼里变成了理所当然。
337 首页 上一页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