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后,阿备再回忆起这日的场景,就连他自己也有些分辨不清,这一切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只是他的幻觉。 不过,人死如灯灭,死了的人去到了彼岸,活着的人还需要在此岸继续努力。 刘辩身死之后,大汉朝廷彻底失去了主心骨。天下崩裂、群雄并起。就在短短的一月之中,已经有数个地方有人起兵称王了。 阿备和曹操、公孙瓒等人商议后,决定三人结为同盟,一同奉诏讨贼。先打掉袁绍,然后再一点一点扫清其他逆贼,最后安定汉室。 曹操去老家谯县取金募兵。公孙瓒回幽州领兵南下。阿备留在雒阳,一边安定好司隶地区与凉州,守护住汉室的心脏;一边遥控辽东地区,为讨贼军提供兵马钱粮。 分配好任务后,三人各自出发行动。 阿备在处理雒阳与辽东地区的政务之余,考虑到凉州位于雒阳之后,位置重要。于是封卢植、皇甫嵩分别为安凉校尉和征凉校尉,掌兵马;封钟繇为安凉司马,刘德然为卫将军府长史,主文治;贾诩为卫将军府主簿,为谋主。 其实在阿备心里,是想封钟繇为凉州刺史,刘德然为司隶校尉,卢植、皇甫嵩掌为四征将军,贾诩为侍郎的。 但奈何他目前就只是个卫将军,不像历史上的曹操迎奉天子后可以以天子的名义想怎么封官就怎么封官。于是阿备也只能向卢植、皇甫嵩等人表明心意,委屈他们先顶一个小官的名头。 卢植、皇甫嵩、钟繇等人皆胸有大义,连说不在乎这些虚名。刘德然从来都是刘备的自己人,让他向东绝不向西,也没有问题。贾诩则是新降的败者,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也没有任何歪心思。 于是几人合力,开始在凉州与司隶地区纵横筹谋。 天下大乱之后,李傕、郭汜、韩遂、马腾等人果然蠢蠢欲动。但他们的小心思刚起,就被阿备的一通安排给掐灭了。 卢植、皇甫嵩和朱儁被后世统称为“汉末三杰”。这个三杰可不像所谓的八及、八顾、八厨之类由士人们互相吹捧出来的名号,而是一个人头一个人头扎扎实实地砍出来的,一个军功一个军功堂堂正正打出来的。 “三杰”的名号闻名时,三人都在讨伐黄巾军,所以西凉兵们对此的感受不深刻。不过没关系,他们很快就能结结实实地体会到,这“三杰”到底是杰在哪里了。 就这样,在卢植和皇甫嵩的金戈铁马之下,在贾诩的左右斡旋之下,李傕、郭汜等人很快就哭着喊着表示不敢再犯了。再有钟繇施展一番安民之策,整个凉州也很快安定了下来。 而就在阿备与曹操再次会盟雒阳,准备讨伐出兵讨伐袁绍后,一则爆炸性的消息传遍了大汉南北—— 袁绍和袁术,相继称帝了!
第135章 我并非圣人 一接到二袁称帝的消息,雒阳城里的众人立刻都炸了锅。袁绍当众杀天子,现在居然还敢称帝——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曹操第一个摔了驿报,随手披上一件衣服就冲出了屋子。他没走两步,刘德然就从他的身后赶了上来,随后还有关羽、张飞、简雍、孙乾等人…… 随着众人距离刘备所在的卫将军府越近,他们的队伍就越庞大。仿佛溪流汇入江河,仿佛江河汇入海洋,最终变成一股气势汹汹的巨浪。 然而这股巨浪刚一冲进刘备所在的大堂,便突然卸了力。站在桌案旁的刘备手抬袖摆,动作优雅地为最后一个杯盏斟上糖茶,不紧不慢地抬起头,言笑晏晏。 “喝茶。” 大堂里摆着数张桌案,数十个杯盏。那杯盏的数量,和他们的人数刚好一致。 刘备早就猜到他们要来,也早有成策在胸。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不由地浑身一松,大笑起来。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拥有刘备这样靠谱的同伴更令人开心的事情呢?只要有他在,再大的事情总能解决的。 于是众人心中的怒火顿时化作了春日里的细雨,不知不觉间便散了个干净。 曹操第一个坐在了桌案后,举起杯盏一饮而尽,大叫了一声“好茶”,然后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如今二袁僭越称帝,咱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阿备端起杯盏,轻轻地抿了一口热茶汤,悠悠地道:“先是袁绍当众杀害天子,之后二袁称帝。袁氏国贼的本质已经暴露无疑。我们既然接到了孝愍皇帝的血诏,自然应该奉诏讨贼。之前的安排,不用改变,继续推进便可。” 阿备的话语慢条斯理,动作优雅沉静,仿佛是一只无害懒散的小猫。但谁都明白,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表象。他其实是一只闭目养神的老虎,内里有着无人可比的力量。 曹操满意地点了点头。刘备作为盟友,临危不乱、思路清晰,果然很可靠。 诸葛亮咬了咬下唇,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开了口:“先帝崩逝,国祚骤断。现在二袁又僭越称帝,天下豪强并起,正是需要汉室苗裔挑起大梁,立出正统的时候。 主公乃高祖血脉,又雄踞两京、西凉之地,肩负着复兴汉室的希望。不如祭天称帝,以正名位?” 诸葛亮虽然年纪小,但阿备有意培养他,官署里议事从来不避他。 阿备不仅允许他像谋士那样自由地抒发自己的见解,议事结束之后还会给他开小灶,给他分析每项计策的优劣、每个决策的逻辑。 其他人从一开始的惊异,到慢慢的习惯。最后甚至还形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刘备的嘴替,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计策大概率就是刘备的心思。 之前的时候,众人会赞美刘备与诸葛亮的这种默契,认为他们简直就是模范君臣,不愧是刘备亲口盖章的“如鱼得水”。 但现在,如果继续将这种逻辑套用在诸葛亮的话上,众人却不由地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那仿佛是被人用大耳刮子哐哐扇脸,然后指着鼻子骂道:“看吧!你们自诩汉室忠臣的主公,也不过是个虚伪的篡逆之人!” 一时之间,整个大堂都静默了下来,只余下滚烫的茶汤还在不断地升腾着袅袅青烟。 阿备莞尔一笑,转头看向曹操:“你我同盟,地位相当。我若是称帝,你要不要也称个帝呀?” 曹操顿时一脸嫌弃地往后躲,仿佛刘备身上被沾了大便似的:“滚开!滚开!别来沾我!” “天子暴亡,天下大乱,神器无主,正是名正言顺改朝换代的好时候哦!” “那又怎么样?关我屁事!” “你还想着兴复汉室吗?” “我想干什么不用你管!” “那如果我真的称帝了,你会怎么办呢?” 阿备笑吟吟地看着曹操,后者抬起下巴,眯着小眼睛回望着阿备。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其实我也不会怎么样。”曹操想了想,笑了起来,“但如果我称帝了,你却没有向我称臣的话,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你。” “孟德真不愧是备的好友。”阿备拊掌大笑,“如果立场调转,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你。”说完神色一肃,之前笼罩在他身上的慵懒随性之感顿时消散无踪,仿佛猛虎抬眼、神龙垂目,锐利无双,“不过,我不会让那种事情发生的。” “随便吧。”曹操拍着大腿,高举杯盏,灿然一笑,“操不通谶纬之术,不能预知未来,也无法给出承诺。但是玄德,我还是希望你能勉之呀!” 权力的宝座太过窄小,容不下两人并坐。如果真的有机会坐上那个宝座,谁又能甘心将胜利拱手相让呢? 历史上的袁绍和曹操的关系不可谓不好,但最终,也还是难免官渡一战。 曹操说的话不好听,备说的话也不好听。但他们两人说的都是真真切切的大实话。也正因为两人将最难听的实话坦荡地说了出来,所以两人才能继续把酒言欢、相视而笑。 这边,阿备与曹操在生生死死的边缘上来回横跳数个回合;那边,众人的心脏跟着上上下下战栗不已,差点就要晕厥倒地而去。 等回过神来,众人再看气氛很好的曹刘二人,不由地嫌弃起来:下属的命也是命!不能关爱下属乱开腔的主公,不可以! 阿备放下杯盏,抬眼看向门外——悠悠苍天、白云朵朵、日升月降、千古往复。而就在这几乎永恒不变的天地之间,却孕育出了人类这一最善变最复杂最矛盾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精彩绝伦的人生故事。 人呀,人呀…… “备并非圣人,因为备也是有私心的。”阿备的声音悠然而起,带着几分从天而降的飘荡与空灵,“若上天真的眷顾备,让备能够将破碎的大汉山河再次统一安定,备愿效仿世祖光武皇帝,再开大汉国祚!” 阿备看向诸葛亮:“称帝之事,现在还不行。我现在要做的,只有九个字。” 诸葛亮问:“哪九个字?” 阿备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一千年后,朱升告诉朱元璋的九字方针。这九个字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历朝历代天下混乱时的战争总结,是华夏两千多年历史的深刻经验。 就是在这九字方针的指导下,朱元璋稳扎稳打,一步步地安定天下,最终“日月重开大宋天”! 如今,阿备将这九字方针提前一千年带到世上,将这由无数血与泪凝聚而成的真理带到了东汉初乱的时空中,带到了华夏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的天下大乱时。 此时,还有着上古遗风、庄严质朴的大汉人民虽然还没有亲身经历今后两千年不断跌破下限的尔虞我诈,但却本能地意识到这九个字中蕴含的无穷道理。 毕竟,古人只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他们又不傻。甚至,如今围坐在刘备周围的这十几个人,是大汉王朝里叫得上名号的聪明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诸葛亮低下头,反复喃呢着这九个字。 他只觉得这几个字仿佛化作了九枚鸡舌香,越嚼越口齿留香,越品越韵味悠长。 他可以肯定,这几个字并非出自任何一部百家经典。但他更加肯定,若有朝一日青史留名,这九个字肯定为称为人人称颂的经典之语! “主公思虑长远,是亮冲动浅薄了。”诸葛亮抬起头,诚心诚意地拜服道。 旁边的曹操面上不显,心中却感慨万千。就在片刻之前,他还意气风发地要和刘备争个高低。如今刘备这九字真言一出,他自己的那颗争斗之心就先矮了半截。 没办法,这个方针实在是太扎实、太正确了,他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什么破局之法。 稍微郁闷了一下后,曹操又自我安慰道:“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玄德的方略虽好,但他能实施到何种地步终究是个未知数。我未尝没有机会。”
142 首页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