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耽美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BL同人

萨松之匣

时间:2024-08-26 18:00:06  状态:完结  作者:Autumnmt
  萨松之匣

  作者:Autumnmt

  文案:

  那个乱糟糟的秋天发生了很多事情:一场如何杀死世界上最著名的刽子手的谋杀正在上演,无数的城市在解放,又有无数的城市再度沦陷。一个将军自杀了,很多人死去,接着是更多人的诞生。人类学教授魏柏莱·格林的尸体被发现时,一个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神秘研究也随之浮出水面。

  在他的手提箱里,是破碎的历史,错乱叙述,无端争论,以及由命运包装后的童话。

  >>>>>

  虚构历史向。不好好讲故事系列第一弹(?

  灵感来源: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

  而我只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

  一句话简介:关于错位的时间和爱的呓语,还有许多回忆的戏法。

  标签:BL,中篇,悬疑,浪漫主义,神怪志异,西方


第零章 楔子

  “这世上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自己所做的梦,梦就有了魔力,它是卡,也是赫,是手指能够触碰到的滚烫和真实。”——阿麦杰·萨凡洛夫斯特,《回声之书》

  “我越是思考语言的问题,越觉得语言中存在某种无用、平庸、甚至(恕我直言)愚蠢的东西。与语言相比较,当你站在荒山和古丘陵的废墟前,当你专心致志,面对面地直观到地球的重力、自然的平静,你将何其震撼啊!”——歌德

  “自从魔鬼的匣子被打开之后,所有的人都在重复着同一个梦,梦中的人们不断地梦见彼此,像是圣徒和他的神,国王与他的亲密敌人,谋杀者和猎物。如此亲密,永不分离。梦的最后是一个重复了无数个百年和无数个千年的谜语,尽管已经佚失,它的谜底是重逢与死亡。”——《曼哈手记》


第一章 【退稿:本报即日起停载有关迈赫尼学派的一切评论】

  ……简而言之,真相只有一个:那篇宣称来自四十年后的研究论文是个一塌糊涂的恶作剧,通过捏造的历史事实,编撰的典籍和引用,加上大段的、似是而非玩弄逻辑的空洞理论,最后引出一个已经在灰烬中沉睡了近千年的子虚乌有国。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让萨凡洛夫斯特,一个历史无法自证其存在的神棍能够稳稳坐上属于知识的永恒的宝座,为了看绵延百年的争论不休,让所有对此一无所知的学者永远俯首称臣。

  此君是愚蠢的国王,灵智的行刑者,所有的探究只是为了愚弄,如同一切的创造终究用于毁灭。当他被来自西方的神圣利剑枭首时他不会想到挥动镰刀的人正是他所嘲讽的上帝,当他的尸体腐朽于黑海,尸身所哺育成长的鱼群游向欧洲又游向亚洲,他的眼球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花岗岩上经过暴晒化为季风,他的脚趾在北冰洋里成为一团鲸脂时,他不会想到,一切就像他自己在书中所写的,命运早在一个人踏出左脚时就注定了。他没有死于被雷击落的凤凰木,没有死于第七十个与他有染的安瓦尔女人,既没有死于干旱也没有冻毙于寒霜,死时既不是饿殍也不是巨贾。他以一个战士的身份战死,以一个圣徒的身份,在神圣的战争和比太阳更加耀眼的信仰中,盲目的死去。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关于论文的作者阿迈斯特·克拉什,一个臭名昭著,众所周知的同性恋,20年代曾在牛津的酒馆里公然猥亵,连带着将他横溢的才华和对神秘学的一切研究热情送进了警察局,再出来时他已然疯癫。有且仅有的目击证人表示在完成《曼哈手记》时他曾服用过大量的麦司卡林。他坚持称《手记》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作品,他的灵魂里充满了另一个灵魂。而他拒绝交出那一个灵魂的名字,也不肯透露那鬼魂是来自未来亦或远古。

  和他极力辅佐的君主的命运截然相反,阿迈斯特死在战争开始前,死在塞尔维亚的子弹上膛的前夕。他在土耳其一家公共浴室里被发现,喉咙被割开,行凶的刀握在他自己手里,那是一柄纯金打造,镶嵌了蓝色宝石的阿拉伯小刀,他唯一的遗书只有一行血字,在警察抵达时,血字很快消失在雾气蒸腾的浴室墙壁上。

  “我重复了死的死。”

  他说。


第二章 无效的证人证词 一

  没有人说的清楚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又是如何发生的,唯一的知晓者只有时间:等人们发现那个可怜的教授时,他已经死了,死在破旧旅馆最深处的一间客房里,身上穿着他最喜欢的燕灰色礼服,隆重得仿佛提前参加了自己的葬礼。

  在那个秋天里,所有的一切都乱成一团,人们不是在忙于杀死别人,就是在忙于如何不被别人杀死。自由被关了禁闭,一场如何杀死世界上最著名的刽子手的谋杀正在上演,无数的城市在解放,又有无数的城市再度沦陷。一个将军自杀了,接着是更多人的诞生。就像是命运,它忽如其来,又带着不可预知的必然,悄然入座——

  人类学家魏柏莱·格林即将完成论文的最后部分——它足够重要,更意义深远。文章一度被学界的其他同行一致评价为对人类的源始和精神性溯源有实例性的证明,这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如今这些评论者是否仍幸存已经无法考证,也没有人能够证明时至今日人类学家的研究是否仍然重要。可他仍然在工作,教授和他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浓缩在一只皮箱里,它们躲过了上百次的轰炸和突袭,他的书房从柏林搬到了比利时,布达佩斯,沿着一种既定路线,穿过战火纷飞的塞尔维亚,最后去了东方。

  他像是一只久经世故的鼹鼠,老练地把自己隐藏在最为安全的地洞里,如今他在东方某个不知名的小城里,他的窗外是一团被雾气和月光染湿的暮色,远远望去尚能够依稀看到清真寺的圆形屋顶,还有如灰色缎带般若隐若现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那是一个平静而安详的傍晚,又将注定变得意义非凡。我们的教授对着镜子再一次整理了自己,他打扮得比以往不同,他剃净了胡须,穿上了新浆过的衬衫,打上了领结。

  他雾灰色的眼睛审视着镜中的一切,仿佛博拉在临睡前于镜中检视祂的梦。而凡人的现实生活不过是神的梦幻中的一片倒影,每当祂入睡,人们的命运就在祂织就的梦境中开始运转。

  黄昏在他毫无察觉的时刻降临了,烛火在过分潮湿的空气中发出燃烧的劈裂声,他往炉子里添了几块炭火,膝盖部位的肿胀让他痛不欲生,风湿病,多年忍受潮湿寒冷气候的受害者。

  那是一个有所准备的傍晚,尽管我们不知道来客是谁,但看起来一切已经准备就绪:炉上的火烧得正旺,随时可以为到访的客人煮上一壶热茶,房间里也被烤得暖意融融。为了将来的拜访他更换了桌布,在空置的水瓶里摆上几朵随手摘下的波斯菊,桌上一只放得熟透的苹果散发着甜醉的气息。一切都恰如其分,稳妥地摆放在最应该出现的地方,好似开幕前的演员各就各位,只等待主角登场。

  接着他回到书桌前,想要继续他在午睡前所未完成的工作,那些纸头已经令他为之奋斗了整整四十年的时间,今后他也许还将继续工作下去,也许即将退休——全都是神的旨意。

  四十年前他尚是一名牛津的学生,在一群骑自行车戴领结的年轻人间研究人类史,热爱黄油啤酒。一切来源于一句写在黑板上的潦草诗句:[*回头看,阿契亚的猴子已经盗走脚下的影子,你明日的尸骸。*]

  更多人则认为这句诗仅仅只是一句玩笑,一次恶作剧。

  毕业后他投身于研究一个源起巴尔干半岛的古老宗教文化,该文化在历史研究的篇幅里仅存在了三百年时间,而在一开始的一百年里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

  当他的研究使他能够走上讲台的那一天,战争已经在遥远的海对岸打响,他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诅咒。

  “*已有证据表明诗的主人死于神圣战争时期,生前曾是一位祭司。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萨凡洛夫斯特年轻时的抒臆,也有人认为应当来自此人的第一门徒,奥比斯·杰莱蒙罗。曼哈旧城中如今还有此人的家族墓地。*

  *没有官方的历史材料可以证明该文明的存在,阿拉伯人不承认他们,希腊人也是。文明经受了多方的蹂躏和践踏,几度复苏却终难逃一死,基督徒最后杀死了他们,十字军用新世界和新的信仰将一切彻底改写。*”

  “*在现存已知的研究里,该文明最早被定义为‘发迹’的时间在公元前367年,于安纳托利亚半岛,该宗教文明以死亡和时间为信仰,主神卡玛在当地语言中象征末日与毁灭,有研究以《回声之书》的首段文字判定该文明与埃及人有密切关系,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事实上,在一个没有官方材料为之辩护的文明身上,论证的根基往往受到最直接的冲击。我们至今无法认定,萨凡洛夫斯特究竟是一个纯正的安瓦尔人,用《回声之书》记录了从诞生至消亡的历史——安瓦尔人的历史,或者《回声之书》本身就是一部虚构的作品,是一个疯癫的基督徒的狂妄臆想,对于上帝造世等一切论断的推翻和悖逆,如此一看实在匪夷所思,但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解释。*”

  “*很遗憾,在这段早夭的文明史里充满了巧合与谋杀:萨凡洛夫斯特死于神圣战争的剑下,死在一双叛变的手里,他的头被削去,尸身被分为数个部分散落在欧亚大陆的战场上。他的第一门徒奥比斯在归隐山林后,死于一碗下了毒的苦菜汁,他的死依旧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在安瓦尔人和他们的宗教彻底消亡前,所有的记录者都死于了历史的意外。而所有的追随者在扮演虔诚的教徒的同时,又不得不被命运和注定的毁灭冠上行刑者的头衔。*”

  在那堂参与者寥寥的讲座上,魏柏莱·格林用一段《回声之书》的预言作为结尾:

  “*主神选择在一个数字无法再相除的日期降下诅咒,祂用亡者的骨灰撒满天空,让它布上寡妇脸上永恒的伤痛和失却。祂让寒霜降下大地,从此便扼杀了一切陆上行走的生灵,不论有皮毛的,没有皮毛的,披着皮毛的,从飞鸟,野兽,到草上的蚊蚋,全部归顺于了死。从此卡玛的后花园只有她最喜爱的寂静和死,直至海洋送来新的风之前,一切都维持在诅咒降下的时刻,这短短一瞬长不过卡玛眼睫翕动一开一合,比她在黄昏的睡梦中所发出的叹息还要短暂。*

  *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幸存者尝试过复述那一段浩劫。*”

  在死亡和敌意横行的年代,没有人关心一个死去的文明是如何消失的,更不介意瘟疫是否会重新复苏。人类学家的工作一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抗拒和冷漠,没有人关心自己从何而来,一旦他们知道未来注定是必死无疑。

  他在那张书桌前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黄昏,他一直保持着端坐的姿态,书桌的边沿被他的手掌和身体捂得温热。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然完成了书稿的最后一部分,他取下了打字机上最后的一页纸,将之和其他纸页一起叠好放进匣子——里面是他一生存在的证明。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