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因为燕国长时间异国作战,确实孤军深入粮食、辎重供给出了问题。也就是父亲用计,断了对方的粮草运输,别国境内,百姓们恨燕国早就把地里的庄稼、方圆几百里能吃的东西收的颗粒不剩,能放火烧掉的房舍,都一间不留的烧完了,哪能找到吃的呢? 燕国大军十几万人,不能都摘果子、烤鱼充饥吧?一个人还可以,这么多人后来只能返回。但是父亲确实对这个人、这个武将记忆由深,军事能力、军事谋略、战术打法、单兵作战,确实是人中翘楚,有当年三国时吕布的风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当世英豪,生了钦佩之心。 现在也知道了吧?为什么玉珩会一次次的不计自身安危冲在一线,会一次战在队伍的前端,那是因为他父亲就是这样作战,这样教他的。 “一个武将,每场战役都藏于大军之后,论功行赏时站出来,抢头功,加官进爵,那是奸诈小人所为,不是为父能做出来的。军功都是带血的,带兵之人要用自己的勇气震慑四周、用自己的威仪鼓舞将士。我们不是军师、不是谋臣幕僚。 靠的就是武力,冲锋在前,阵前杀敌,保卫大好河山才是一个武将该做的,马革裹尸才是一个武将的归宿、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死了不需要谁祭奠,山江会祭奠我们。” 那是很多年的一个夜里,玉珩怕父亲上了战场回不来,抱着父亲问“阿父,你会不会回不来?会不会死?珩儿好怕,好怕没有阿母,也会没有阿父。” 当时苻鸿义就看出他的几个儿子里,大儿子文弱、其他几个儿子也不善军事,而玉珩是其中最有勇气的一个,小小年龄就善决断、品性端,他的孩子都习武,但是带出来的却没几个,唯这个儿子枪法大成、军事能力大成、决断果敢,当然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他最优秀的孩子,以后会喜欢男色,这都是后话了。 回正题,慕容逸为什么会投诚呢?此之后的燕国国君不是不英明,是太小,几任的年龄都小,小就容易病,也没有证据是不是毒死或密谋害死的,这些魏国不知道,燕国对外一律称病死,死了再立。 而皇帝的不断更替是国家大忌,因为朝堂上必然争的一塌糊涂,权臣、外戚、重臣、世家、门阀,都想拥立自己想拥立的人当皇帝,将来自己才好升官、从一品、正一品、进爵、侯爵、国公. 但是王只能皇室才行就如玉珩是宁安王,他的父亲没有登基前是东林王一样。自汉朝刘邦以白马为盟,“非刘姓不封王、无功不封侯”,死时又立遗嘱“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至此基本上,异姓都不封王,魏国亦遵循此策。 各派系都想拥立的人成了帝王,才好掌握国家实权,才好把持朝政,才好从攫取更大的财富,也是宫廷争斗老套路了,但是这套路千年还就是这样,只不过各朝代的方法不同,结局不同。 皇权整个国家的命脉,哪个人站在身边不想得到?帝位一国的生杀大权,谁不想自己可以把持?脑袋会掉、身家性命赌上都值得一拼。 和四王之乱是一样的,这些权臣、重戚也是一样的,野心、欲望是人之常情,只是有些人站的太远不敢想,有些人站在太近,根本无法置身事外。 而这位燕国抚军大将军,从一品,慕容逸就是这样,他不是当今皇帝的近亲,是燕国小皇帝的叔叔的同辈的叔叔的……,就是关系不近。 但是他这个人也是从小能征善战、机智勇猛,果敢过人,这样的乱世,孩子们都是从小就培养马术、武力的,一个王这么多夫人,再生十几、二十个儿子,其中定有优秀的。慕容逸就是其中的杰出者,一路靠军功提上来,之前在于南朝的交战中,一起举歼灭南朝主要军事量。 打的南朝退回长江以南,大获全胜,举国欢腾,走到哪里都是百姓夹道欢迎,一时风头无两,成为燕国最大的功臣。 这本是件很好、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是玉珩自然是好的,但是这是在燕国,党派林立、争斗不断,功高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功高震主。 玉珩不会震主,因为玉珩是当今陛下的嫡子,父皇从不担心、怀疑玉珩。但是燕国纷乱、党派林立,就不断地有人向小皇帝进言,这位抚军大将军不可留,将来必然作乱,慕容逸是重臣又是武将,所以小皇帝的娘家,外戚就不得不权衡,一次次的进言这位大将军也感觉到了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压力。
慕容逸府邸,书房内。 “父亲”是慕容逸最出色的嫡子,慕容家这几代人里,年轻将领中极为杰出的一位,骁勇刚毅、多谋善断,这几年的战场之上,满是他父子二人的赫赫战绩,排行第三的慕容泽。 “今日朝廷,皇帝陛下的外戚对我们恨之入骨,是您不死,他们不休的地步。世到如今总不能坐以待毙,一家人等死吧?”慕容泽停了一会。 “我儿怎么看此事?” “孩子想,我们可以借出城操练士兵的机会,逃回龙城去,父亲曾在那里当过刺史,那里是我们的老家,都是我们的旧臣,逃到那里我们或许还有一条活路。” 许久,慕容逸说了一句“现在还没有到要死的时候,还能斡旋。” “父亲……” 慕容逸知道儿子想说什么?慕容逸、慕容泽二人常年在外多年打仗,军中将士跟随他们攻城略地,受他们提携之人实在太多,亲近的将士们根本都是心之所向。 况且当今陛下年龄又小,如今形势他二人就是没有虎符,调几千人的亲兵也是可以调动的,几千人身穿甲胄,这个皇宫,没有攻不克的道理! 但是慕容逸不想这么做,我是慕容家的重臣、冠的是慕容姓。这是先祖打下来的江山慕容家的天下,万千将士开疆扩土而死,要我夺了这江山确实做不到,如果要兵戎相见,宫变不可能只杀陛下一人,多少皇室都要铲除,必然是一场血洗,江山是慕容家的,手刃陛下,自毁江山,慕容逸做不到。 “无需再说,下去吧!”慕容泽还想说,但是慕容逸一点也不想听,只能走了。 而后,一切如慕容泽所料往最坏的情况发展下去,终是躲无可躲,只得以去京郊练兵的名义,带着自己几位重要的家眷、几位亲信,逃出燕国京师邸城。其实根本就没有打算来魏国,魏国是强敌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与魏国交战多少次。 当今的魏国国君都曾是战场上的强敌,怎么可能归顺魏国,本事想去龙城的但是被人告密,燕国士兵一路追出来,追的慕容逸无处可逃,抓住必是一死,最近的是魏国谷城。 燕兵不敢随意踏出他国之地,逃到谷城被城池卫兵抓住,慕容泽大声说,“此乃燕国重臣大将军慕容逸,我乃其子慕容泽,今天愿归顺大魏就此投诚,望大魏能得以收容。” 谷城的太守杨位单知晓此事后,事关重大,杀与不杀绝不是自己可以擅自决定的,便将慕容逸与其子、家眷、亲信妥善安置、严加看守,酌人八百里加急奏于陛下知晓,而后由陛下定夺。 这才有了,父皇手中的这份奏折。 ----
第46章 慕容逸、慕容泽(二) 这是件大事,朝堂上也是商议过的,众臣的意见主要是两大类,此人声名赫赫,留下恐有变故;有人意见是,刚好,投诚必要表诚意,可以让他们燕国自己人打自己人,他这样的武将,必然能旗开得胜打下整个燕国疆土。 故而父皇又安排丞相、玉珩一起,看看他们二人如何思虑,一个是武将,一个是谋臣,国之基柱、栋梁之材。 “老丞认为,此人可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是最好的。” “他们走投无路,穷途末路现在来投,在我大魏亦如蝼蚁,现在还是可用的,我与丞相意见一致。” 乱世中,慕容逸这样的英才,刘邦建国、三国时期大多如此,或者认为自己所投之主不够精明另投明主、或者走投无路、或者被猜忌造反改投明主也是常有的,因为确实战功赫赫,所以被留用也是非常多的,吕布、英布都是如此。 父皇对这个人的欣赏由来已久,今日此人来投,陛下心里是非常喜悦的,下诏妥善带来京师长安。而且父皇还有一层深意是,这样曾经的强敌,我都能留下,那天下没有我大魏不能留下的猛士,连刘邦都曾感叹过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父亲还是想通过这个方法广纳贤才。 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父皇决定亲自迎接,在长安城郊外,这是多大的殊荣啊! 古代皇帝出宫又是这样的乱世,防备非常之严格,长安城里宿卫军里三层、外三层的防卫,百姓是可以不驱散,有机会得见天颜,但是都必须站在几里以外,侍卫一旦发现有人手入怀,或者被判断为有攻击意图就可以当即擒获或者斩杀。 所有高处均有侍卫把守防卫避免有人射杀,“乘高窥者亦射之”就是如果有人站在房顶、树上,可以直接射杀无论此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谁让你这个时候爬树、修房顶了。主要是怕有人偷袭。 多少宿卫军士卒,将长安大街里里外外防护起来,玉珩的父亲、当今的陛下才能到长安城郊外迎接此人,这是连玉珩都不能有的殊荣,当然玉珩是儿子,也没有这个道理被父皇迎接。 君臣父子,就是再关心这个儿子,皇家有皇家的礼法!其实太子规格都有些高,但是是亲兄弟,陛下也是有深意的,让玉珩能第一眼就看见自己的亲哥哥,血浓于水! 慕容逸早早就知道,大魏天子苻鸿义亲自来接,极为感动,与其子慕容泽早早下跪,“臣,不敢当!……” 玉珩也是非常的惊讶,这两个人真生的是龙章凤姿,古书上常说,有些人长的英武不凡、姿容瑰丽,一看就非凡人,必能成大事。 玉珩是不信得但是现在信了,此两人在这样的处境下,生死不明却还有这样的风度。慕容逸年龄约莫40岁,堂堂八尺将军,高大魁梧、龙眉凤眼、目光如炬、好个血性男儿,真生的一副盖世英雄样貌。 那儿子慕容泽,生的是气宇轩扬、面若冠玉、在世潘安,怎么说呢? 就是有一个食馆,里面有30、40人在吃饭,吵吵囔囔,大家说个不停,突然间门口进来一位客官,渐渐的大家都不再说话了,整个食馆一下安静了,无人再说一句话,因为所有人都在看这个人,这个人生的实在太好,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了。 非凡人之姿、有神仙之貌,就是这么不同,就是这么漂亮,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此人容貌、气质吸引,就是这般的姿容瑰丽。 玉珩心里掂量了一下,鲜卑族果然是血族优势,竟能生出这样美的人,此人的容貌与自己应该无出左右,但是比楚燃还是要略差些的,因为楚燃比他们都小,没有上过那么多的战场,没有杀过那么多的人,楚燃的身上有种无辜感,是少年的明媚,脱尘之感,但是现在也没有了。
67 首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