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顾淮竟然破天荒地睡了个懒觉,两人一直到退房前一刻才起床收拾。 既然来了北京,那肯定要好好逛一逛才行。宋知时叫了个老北京三轮师傅,载着他跟顾淮在内城跑了几圈,边跑边听着师傅唠嗑。 与西城一样,北京同样也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作为明清两代王朝的都城,这里处处都是飞檐斗拱、高大巍峨的宫廷建筑。 这些年,到处嚷嚷着破四旧,北京不少建筑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但仍能看出它丰厚的历史底蕴。 胡同是老北京的另一大特色,星罗棋布,多如牛毛。 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道路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充斥着岁月的痕迹。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胡同充斥着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同时又拥有古色古香、温馨和安静的韵味。 1949年,T安门城楼上,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新的纪元就此展开,北京再度成为了新的首都。 对于这个特殊时代的普通百姓来说,北京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此时主席他老人家尚在人世,北京在全国人民心中就是精神领袖。 北京的街道也被打扫得非常干净,来往的行人也不像外地人打扮得那样土里土气,这里的男人们成群结队地骑着单车,女人们身着彩衣头戴彩花,一群又一群的小朋友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玩得正开心。 男女老少的精神面貌极其良好。 经过多年的裁撤与合并,如今的北京下辖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等9个区,还有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义、平谷、通县、大兴、房山等9个县。☆ 而华清大学作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就处于大名鼎鼎的海淀区。 此区将会在几十年以后,成为全国教育最卷的地区,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第104章 学校 第二天,宋知时跟顾淮坐着大巴车来到了海淀区。 遗憾的是,他俩在海淀区逛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出租的房子。 这年头的四合院大多都是公家单位办公室,偶有闲置也是分配给国营单位的员工居住,私人出租的房子非常稀少,无奈之下宋知时只好暂时在招待所租了一间房子,等之后找到包食宿的工作他再搬走。 因为他属于长租,价格比别人那种出差过来住个两三天的便宜,一个月才十块钱的租金。 宋知时爽快地付了房租,这点钱对他而言只是毛毛雨。 只是他没想到七十年代海淀区的房子就已经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宋知时暗下决心,等改革开放了,可得好好囤几套房子,最好是四合院那种。 租完房子,两人拎着行李步行前往学校。 还没靠近华清大学,就已经可以看见路边插满的彩色旗帜,头顶上方每隔十米都要挂一个“热烈欢迎工农兵新学员”的标语。 马路早已堵塞,大批穿着军绿色工装的大学生们提着行李热情洋溢地奔赴属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偌大的学校里处处热闹非凡,洋溢着欢声笑语。 宋知时仔细观察了一番,就顾淮这个年纪,混迹在其中竟也并不算大。 七十年代的华清大学远没有后世看见的那么高大壮丽、窗明几净,甚至称得上有些破败,除了标志性的白色华清园三个大字以外,宋知时是半点无法把它跟以后的华清大学相比。 宋知时和顾淮走得是二校门这条路线。二校门是华清最早的校门,始建于1909年,后校园扩建有了西校门,便有了如今“二校门”的称呼。 两人沿着河边一路走到了近春园。 这近春园原是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就称近春园。同时,近春园也是朱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的由来。☆ 只是经过这么些年的动乱,除了污浊的湖水以外,哪还有半点荷花的影子。倒是湖中破败的水榭,向人们展现着前朝皇室遗留的辉煌。 华清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点莫过于“水木华清”了,它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华清园的“园中之园",据说以前也是可以看到荷花还有假山瀑布的,如今这些都没有了。 再往前走便是华清四大建筑: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它们是华清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一直沿用到21世纪的今天。 今天报名的地点就在大礼堂里。 大礼堂通体是红白相间的砖瓦式建筑,具有浓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华清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精神,它建成时曾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是华清大学的集会中心。☆ 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的学习课程主要是学工、学农、还有学军。因此,所有专业中,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是最受欢迎的。华清大学这一期学员中,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和数学系的学生是最多的。 顾淮选择了一个十分偏门的煤矿挖掘专业,它属于矿业工程类专业,算理工科。 宋知时对此十分支持,旁人选择文科大概率是冲着毕业后好进办公室,但他却知道过不了多久,国内的煤矿产业就会兴起,这才是赚大钱的专业。 等到了新世纪,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累积,再转到新能源、计算机、医疗、传媒等新兴行业,当个亿万富翁不在话下。 前世顾淮并没有读大学,仅仅是依靠宋家留下的家产误打误撞成了煤老板,后面竟然也发家致富了,这一点从他留下的遗产可见一斑。 这一世,顾淮有了知识的驱动力,宋知时都无法想象未来的他会有多成功。 “在想什么呢?”顾淮凑到宋知时的耳边轻声询问。 从刚刚开始,他就发现少年一直心不在焉,还时不时伴随着两声傻笑。 “没,没什么。”宋知时耳朵一热,飞快地跳到一边:“你可别离我那么近,咱们现在可是在外头呢!” 这里可没什么结契兄弟的说法,别到时候两人被当成流氓罪抓了起来。 宋知时这一跳不要紧,一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宋知时赶紧跟人道歉。 “没事儿,同志你力气小,撞得俺一点不疼,你没撞疼吧?” 一口山省方言直接把宋知时拉回现实。 宋知时这才抬头打量被他撞到的男人,要知道顾淮已经长得够高了,眼前的青年竟也丝毫不差,他皮肤黝黑长相憨厚,身高直逼一米九,一身的腱子肉,可见也是经常干力气活的,宋知时站在他身边就跟小鸡崽子似的。 现在工农兵大学生上大学的全凭出身,学员中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其他劳动人民家庭的占98%,像宋知时这样的,属于剥削阶级,仅仅占据了0.2%。☆ 这98%的学员中,工人又占40%,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占21%,解放军战士有5%,贫下中农占3%,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活学活用毛的思想积极分子”,顾淮就属于工人出身,而眼前的青年大概率属于后者。☆ 腱子肉自我介绍道:“俺叫牛大壮,来自山省淄市,今年23岁。” “我叫宋知时,今年21岁,很高兴认识你。” “你也是华清大学的学生?”牛大壮两眼放光地盯着宋知时,心道:首都不愧是首都,随便撞个年轻小伙子,都比他们村村花好看多了。 “不,我只是,是送我大哥来学校的!”契兄弟也是兄弟,他这样称呼顾淮倒也没错。 顾淮没有说话,似乎是默认了。 牛大壮不加掩饰地打量起顾淮和宋知时:“哎呀,你们兄弟俩长得可……可真半点都不像啊,不过你俩倒是一样好看。” “谢谢大哥,大哥你什么专业啊?” “俺读的是政治专业!” “政治?”是真人不露相还是咋,宋知时感觉怎么那么违和呢? 但他还是面不改色地说:“失敬失敬,我大哥学的是煤矿专业!” 牛大壮夸了一句:“煤矿专业好啊,将来可以直接去做工人。” 宋知时恭维道:“他做工人已经是顶好的前途了,哪像你啊,政治专业,将来说不定还能做个什么大官。” 牛大壮被宋知时几句话逗得咯咯直笑,恨不得立刻跟他结为异性兄弟。 还是顾淮看不下去了,把宋知时带出了人圈。 两人没聊两句,就轮到顾淮报名了。 接待顾淮的上一届的一位师姐,她长得不甚漂亮,但是一双大眼睛却极为精神,两条黢黑油量的麻花辫分在耳侧,透露着几分活泼乖巧。 对方一看见顾淮,两眼立马放光,态度更是好了十倍。 “同志,你是什么专业的?” “煤矿工程。” “这是登记表,你填一下。” 顾淮填完交了上去,对方只是看了一眼就忍不住夸道:“顾同志,原来你还是退伍军人呢!” “是。” “哎呀,你还有初中学历呢。” 虽然是夸奖,但宋知时却险些笑出声,顾淮无奈又宠溺地看了他一眼。 也难怪这位女同志惊叹,工农兵大学生的招生中,文化程度一开始就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首都7所院校所招学生中,文化程度为高中者占21%,初小占78%,高小占0.6%,顾淮明显属于“高学历”还有工人和军人的履历。☆ 等报完名,宋知时连羡慕嫉妒恨的情绪都升不起来了。 只能说主角不愧是主角,虽然此刻对方已经是自己的男人,他还是忍不住赞叹,顾淮这主角光环也太大了,初中学历还能读上国内一流学府,这要是放别的文里,根本不可能。 除了感慨一句,时也命也,他还真没别的可说了。 但宋知时很快就不再嫉妒了。 顾淮是新生,肯定不能脱离集体擅自行动,所以第一年是一定要住宿舍的。 后世的华清大学,那宿舍条件可谓是全国顶尖,但如今也不过只能提供八人间和十二人间。 虽然以全国人口来看,工农兵大学生十分稀少,首都目前一共有七所大学在招生,每年新生也不过万人左右。但华清大学今年有两千名左右的新生,加上前几届的学生,那数量就不可小觑了。而且,华大工农兵学员的师资力量很雄厚,基本上教职工是学员数量的倍数,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场面,那就是人太多,宿舍不够住。 顾淮和宋知时来得早,抢到了为数不多的八人间。 他们去的时候,宿舍楼道里里外外挤满了人。 宋知时打眼望去,乌央乌央全是人,耳边还充斥着各地五花八门的方言,跟个菜市场似的。
196 首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