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呆愣了片刻,她看着萧怀玉,从齐地回来后,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她放下手,转过身,看着城下的崇政殿,烛火摇曳,“科举稳定之后,我想再开设新的武举。”犹豫再三后,李瑾还是开了口。 新政的手,最终要伸向真正能够主宰天下的军事力量,而此举所触动的,便是武将集团的利益。 而朝廷最大的军事势力,便是以武安侯为首的关中武将集团。 而萧怀玉也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臣明白,军队才是国家的中坚。” “武举的开设选拔,我想请你担任主考。”李瑾又道。 萧怀玉低眉思索了片刻,而后小心翼翼的问道:“慕容都督文武双全,是否比臣更合适?” 李瑾微微皱眉,“你握着这份可以随时取代我的权力,一直以来都谨小慎微。” “臣不敢。”萧怀玉叩首道。 “可你凭什么认为,我对她的信任,会超过你?”李瑾看着诚惶诚恐的人,低头问道。 “收回权力,这是皇权使然,因为我坐在了那张椅子之上,但这并不代表我不信任你。”李瑾又道,“这是集权的必然,也是我改革的必然。” “臣知道…” “你不知道。”李瑾强硬的打断,“我不需要你愧疚的施舍,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 ※ ※ ※ ※ ※ ※ ※ -- 翌日 咚!—— 随着钟声响起,考生们纷纷停笔起身,由内侍省的宦官将试卷逐一收入,并弥封糊名,再将收入的试卷座次顺序全部打乱,重新进行编排序号,最后封入铁匣内落锁。 这些弥封重新排号的试卷被送往礼部的誊录院,由誊录院内的抄手对试卷进行誊录,并排上相同的序号。 而阅卷官能见到的,并为之评定成绩的试卷,便只是由誊录院抄手所誊录的,而原卷则被封存,直到传胪大典,临轩唱名时才会揭开原卷的弥封。 天授五年四月,夏,经过几天的阅卷与评定,最终确立了所有考卷的等次,其中一甲三人,由天子钦定。 天授五年,四月九日,殿试揭榜,张皇榜于皇城朱雀门前,又于太极殿举行传胪大典,临轩唱名。 ——太极殿—— 长安城内经过了几夜大雨,至放榜之日突然转晴,应殿试的所有过省举人,无论男女,皆着以白细布,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的襴衫,齐整的序位于太极殿前,等待唱名。 礼部官员将弥封的原卷与誊录按照排序放在一起,随后呈至太极殿内。 皇帝高座明台之上,殿陛之下有负责传胪的禁军,手持金锤,左右备身都督慕容岚也护卫在殿内。 负责揭名的官员为两位省试主考,中书侍郎赵砚书与内舍人萧鸢鸢。 试卷被抬入殿内,置于御座西阶下,朝阳从大殿东侧照入,洒在了御座之上。 光照刺眼,宦官欲下帘,却为李瑾所止,“有光入殿,这是吉兆。” “喏。”于是作罢。 咚!—— 报时的鼓声响起,中书侍郎赵砚书接过已经定好名次的原卷,双手持卷自西阶登台。 “陛下。”随后拆除弥封,并与内舍人萧鸢鸢于御前合力展开原卷。 李瑾看着揭开弥封之后的名字与地名,以及那齐整有力的字迹,眼里泛着满意的光芒,“进士一甲第一人,淮阳谢知蕴。” “进士一甲第一人,淮阳谢知蕴。”唱名由太极殿内传至殿外,震惊了所有人。 “进士一甲第一人,淮阳谢知蕴。” 而这个第一个被念出的名字,作为状元,也是开科以来第一位三元,今日过后,必将轰动天下。
第359章 曲终(上) 由皇帝亲口唱出的状元之名,响彻整个太极殿,中第者于人群队列之中应呼传声而出。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她的身上,从陈州的解试,到礼部贡院的省试,再到大兴宫内的殿试。 谢知蕴从数万人当中脱颖而出,连中三元,成为了廷魁。 她走在人群中间,昂首阔步,因女子的身份为人议论,也因女子的身份,为人震惊。 “今年这一榜的状元,竟然是个女子。”群臣也为之议论纷纷。 “谢知蕴,这不是省元吗?省元夺廷魁,倒也在情理之中。” “听说她还是当地的解试第一。” “连中三元啊?”官员们大惊,“自开科以来,还不曾有过三元出现。” “可惜,是个女子,不然,以这个成绩,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谢知蕴来到殿阶之下,站在了所有进士的最前方,面向太极殿而拜。 太极殿内,中书侍郎赵砚书拿出了第二张试卷,拆开弥封。 并再次由皇帝亲口念出,“进士一甲第二人,武城崔彦之。” “进士一甲第二人,武城崔彦之。”禁军将名次层层呼传。 “进士一甲第二人,武城崔彦之。” 听到名字后,高中榜眼的进士按耐住心中的喜悦,一同来到殿阶下,向太极殿拱手而拜。 “进士一甲第三人,华亭陆文忠。” “进士一甲第三人,华亭陆文忠。” “进士一甲第三人,华亭陆文忠。” 除状元之外,两位榜眼都是男子,及第的三人在所有士子羡慕的眼光下登上台阶,并脱下襴衫,更换公服,谓之释褐。 天授元年时,随着改制的进行,朝廷还确立了新的服冠之制,以颜色定品级。 及第的三人被引入太极殿内,左右两侧的紫袍看着状元议论纷纷。 “臣谢知蕴、崔彦之、陆文忠,叩见陛下。”三人走至大殿中央叩首拜伏谢恩。 李瑾挥了挥手,“起身吧。” “谢陛下。”三人起身。 位于殿陛前的左右备身都督慕容岚看到谢知蕴时,眼里充满了震惊。 先前听得名字,便有所疑惑,如今见到人,是故人相逢,便觉惊喜。 她没有想到当初偶然撞见的娘子,今日会在这种场合,这样的身份下重逢。 “淮阳谢氏。”皇帝起身走到阶前,“可是名盛一时的,门第之下,女子不得自由。” “而你能以女子之身走到现在,并来到朕的身边,这期间,一定吃了许多常人所不能忍的苦。” 听到皇帝的这番话,谢知蕴瞬间湿红了眼眶,她的才学让她在世人眼里高傲的不肯低头。 而眼前这位掌握着天下的君主,仅仅几句话便让她触动落泪。 这或许是同为女子的理解,以及她们有着相同的出身与经历。 “朕置女科,为天下人所不解,他们观望,质疑,不满,唯独你们不惧这些,应诏入试,与儿郎同堂争第,最后也与他们并肩站在了国朝的决策中心,向他们证明,女子胸中的天地。” “现在,朕要告诉你们的是,只要是朕当朝,谁都可以通过努力与竞争来到此处,不必害怕,不必彷徨。” “今后的朝廷,只会将能力与品行作为取仕的标准。” “你今日的状元及第,即将声誉天下,但这只不过是你人生辉煌中的一个开始,而绝非终点。” “而此制,从本朝起,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朕会让世人看到,一个全新的天下。” ※ ※ ※ ※ ※ ※ ※ ※ - 天授五年,淮阳谢知蕴连中三元,当廷释褐,授将作监丞,判华州,一年之后入廷转官,迁起居舍人。 天授六年春,取士四百余人,朝中的女官数量渐长,并逐渐担任要职,甚至进入中枢。 天授七年,继科举改制后,又改武举,命武安侯萧怀玉担任考官,应试者,多为将门之女,且应试的人数比起科举更加的稀少。 天授八年,迁起居舍人谢知蕴为中书舍人,赐绯袍。 经过三年的选拔,女科之制逐渐稳固,同年,在新武举之下,皇帝开始收归兵权,打压关中武将集团,并削弱地方各州刺史的权力,将天下分为十道,由皇帝直接任命各道监察使。 然而关中诸将却不愿意交出权力,自天授元年始,李瑾便开始实行强干弱枝之政,整顿禁军,扩充军备。 直至天授九年,认为时机成熟的李瑾,加上武举的顺利开设,于是将手伸向了具有威胁与阻碍武举的关中武将集团。 天授九年六月,华州刺史崔荣起兵造反,坐罪伏诛,是年九月,庆州、灵州两名武将密谋,遭到幕僚揭发,获罪伏诛。 天授十年,同州刺史王元礼及麾下十余将领被逼自杀。 短短两年内,关中武将便被除去大半,剩余将领纷纷交权,辞官归隐。 然雍州刺史桓冲,乃从安州跟随武安侯至今,立下无数战功,遂不愿舍弃功勋,然又惶恐朝廷之举,于是连夜前往河西边陲,求助燕王。 ——丰州—— 天授八年,漠北突厥进犯,武安侯萧怀玉返回河西镇守,并成功击退突厥。 是年七月,朝廷下令对突厥出兵,武安侯萧怀玉奉命出兵,一年后得胜而归,突厥臣服。 至天授九年,武安侯之功,朝廷已无赏可封,于是赐亲王爵,号,燕王。 不久后,朝廷开始整顿军制,打压关中武将,两年之内,几乎血洗了半个关中,再几个权重的刺史相继被逼自杀后,雍州刺史桓冲连夜赶往丰州。 军营之中戒备森严,桓冲连夜入镜,于是遭到边军扣押。 “我是雍州刺史,原武安侯麾下别将桓冲。”桓冲大惊失色的喊道,“我要求见燕王。” “何人深夜闯营。”听到动静声的萧怀玉,从帐中走出。 “大王,是桓冲求见。”陆兆麟拱手道。 “桓冲?”萧怀玉眼前一亮,“他不是在雍州吗。” “是,他赶了一夜路。”陆兆麟回道,“为了见您。” 于是萧怀玉便明白了是什么事,她本不想见,但是桓冲在营地大喊,声音传到了营内。 “带他入帐来。”萧怀玉转身回到营帐。 “喏。” 桓冲被带进了帅帐内,萧怀玉坐在太师椅上,脸色有些淡漠。 然而桓冲入帐,却直扑她的脚底,大哭着哀求道:“元帅,您可得救救我们弟兄,崔荣和王元礼都被朝廷逼死了。” 萧怀玉沉默了片刻,在此事上,她对曾经的麾下有所亏欠,她也曾上表皇帝,请求留这些武将的性命。 但他们对关中军的影响实在太大,且不愿意放权,朝廷最终采取了强逼,以血的代价来震慑这些曾经的功勋。 “早在之前,寡人是否提醒过你们?”萧怀玉问道。 “可是楚国的天下,是我们打下的,如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定,天子怎可如此无情无义。”桓冲满眼怨念与愤怒,“当初辅佐陛下入主关中的,也是我们,此后陛下称帝,遭到朝臣反对,也是我们为陛下平定了这些叛乱。”
337 首页 上一页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