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经济的朱元璋迷茫又不解。 而且养猪费这个说法也未免太难听了。 沦为猪的明朝藩王:你礼貌吗??? 【即便如此,人类的求生欲依旧促使着百姓们在这人间炼狱之中挣扎着活下去。】 【直到这世道再也不肯给他们活路。】 【这时,有人心灰意冷、放弃挣扎;有人麻木绝望、怨天怨地;也有人拿起武器,誓要让其心目中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大明天子——感受到他们的愤怒!】 【——匹夫之怒,亦可改天换地!】 【这一切,还要从崇祯二年说起。】 【这一年,为了改善国库空虚的现状,崇祯想尽办法节流,一纸令下裁撤驿递。】 【于是,远在陕西米脂县的银川驿,一个名叫李自成的小小驿卒就这样失业了。】 “李自成竟然是驿卒?”众人先是一愣,继而意识到什么,脸色变得微妙起来。 李自成失业了会做什么?若是太平年月,再找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计不是难事。但在王朝末年,失业很可能意味着失去生计,如此一来,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 那就是落草为寇,揭竿而起! ——不考虑其他种种因素的话,崇祯皇帝朱由检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手缔造了日后推翻大明江山的大敌? 这未免令人啼笑皆非,深感荒谬。 众人脑海中下意识浮现出另一个人的身影,这两人的经历未免有几分相似。 “落榜书生黄巢掀起动摇大唐江山的风暴,失业驿卒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的统治……”唐太宗李世民不禁幽幽一叹,“时也,命也?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崇祯二年,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朱由检神色变幻不定,最后只化作一声苦笑。 说到底,近三百年光阴过去,大明本就只剩一口气,就算没有李自成,也会有王自成,张自成……站出来终结大明的国运。 即便他提前杀了李自成,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仙人已告知未来入主中原者乃是满清,也就是说,真正的大敌还在关外。哪怕是推翻大明的李自成都只是失败者而已,关外那群蛮夷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还有仙人提及的“小冰河”时期……外敌、内患、天灾、大明本身的衰败,如此多的困难横亘在前,他真的能一一跨越吗? 一时间,朱由检心头沉甸甸的。 整个大明朝堂都被沉重的气氛所笼罩。 哪怕是在未来的历史中投靠满清的大臣,此刻未至绝境,自然希望大明能够逆天改命延续下去,而不是被蛮夷取而代之。 大明君臣顿时前所未有的团结。所有人疯狂转动大脑,用尽全部的智慧,开始为如何改变“大明覆灭满清入关”而出谋划策。 当然,任何时代都少不了自私自利、为自身荣华富贵牺牲一切的人,他们同样在绞尽脑汁,开发自己的全部智慧,但目的却不是挽救大明,而是改换门庭投效新主。 与此同时,民间亦掀起了不小的动荡。 本就活跃的各路起义军扩张起来更疯狂了,饥寒交迫的百姓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而刚刚起义的李自成还没反应过来,就成了无数起义者投奔的首要目标,只要不是离得太远的,几乎纷纷向他投奔而来。 这都是后话了。此时,盘点仍在继续。 【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一个农户人家。】 【此时,天下百姓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陕西百姓尤甚。为了供养数目庞大的龙子龙孙,朝廷加派在百姓身上的税赋一年比一年重,甚至弄出了离谱的“带征”和“预征”。“带征”即由于赋税太重百姓交不起、历年拖欠朝廷的钱粮,每年征收时加收利息;“预征”即百姓不仅要缴纳当年赋税,还要提前交纳来年的部分钱粮……高利贷看了都得竖起大拇指,直呼内行!】 高利贷这个词不必解释,大家一听就懂。 原本躺在榻上观看水镜的汉高祖刘邦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何止直呼内行,高利贷都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这明朝皇帝的操作简直让他大开眼界。 收个赋税都玩出花来了! 难道想当天下百姓的债主不成? 众所周知,一旦欠下了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杀了债主。 只要没了债主,就不用还债了。 就大明朝廷这比高利贷还离谱的收税模式,换了谁能不造反啊? 经验丰富的刘邦分分钟想出造反口号。 “再辟新朝,天下百姓分田分地……继续受大明统治,子子孙孙加税无穷尽也!” 【百姓连正常规定的赋税都交不上,又加征新税,今年钱粮都凑不齐,就要缴明年的钱粮,如此一来,倍而又倍,一生债务如滚雪球一般积累,到最后只能“卖子鬻妻,逃亡遍野”,于是大片田地荒芜、村落空虚,欠朝廷的税自然就不用交了。】 【地方官却将之转移到了尚未逃亡的农民身上。简而言之,从逃户身上收不到税,那就从其他人身上收回来,“一户逃责令九户分赔,九户逃则勒逼一户独承”,“民有丁壮逃窜,而掠童稚以索赋”。于是,仅剩的百姓只能纷纷踏上逃亡的路。】 ——绝了绝了,真是绝了。 刘邦默默收回刚才的话。 “高利贷何止五体投地,简直得跪下唤一声阿父才对!要是他们也能学会大明朝廷这套法子,还怕没有金山银山吗?” 毕竟,高利贷还没这个本事把某个人的债务强加到毫无关系的同村其他人身上,而官府却可以蛮不讲理,直接玩“连坐”。 【米脂县就是当时无数村落的缩影。沉重的赋税下,不堪负荷的当地百姓大批逃亡,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他幼年曾被舍入寺庙为僧,后来又为地主放羊,成年后则进入本县银川驿充当驿卒,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驿站马夫。】 当过和尚,为地主放过羊……啊这?好强的即视感。 大明官员的目光纷纷飘向朱元璋。 朱元璋当场愣住,目光恍惚。 “原来也是苦命人啊……” 【这一年是天启六年,他二十一岁。】 【第二年,天启皇帝去世,新的大明天子崇祯皇帝继位,据说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亲贤臣远小人,“天下翕然称之”。】 【但这位“明君”的上位并未给李自成的生活带来改变。他依旧穷困潦倒,在饿死的边缘徘徊,还欠了当地大户一屁股债。】 【直到就连驿卒这份糊口的工作都丢了,沦为流民的他只好走上当地人的老路。】 【什么老路呢?当然就是“从贼”。】 【——更准确的说,那叫起义!】 水镜之中,泛黄的古籍缓缓翻开,寥寥数语,道不尽明末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米脂人从贼者十之七,邑几空。] [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一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版本众多。主要因素无外乎都是失业与乡绅的剥削欺凌。】 随着文字淡去,一幕幕画面浮现出来。 饥饿交加的李自成跪在地上苦苦乞求,满身绫罗的乡绅子弟却得意洋洋将手中之饼随手扔在地上:“我宁饲狗,岂以与汝?” 画面一转,再次出现的是骑死马匹受驿站追赔,不得不离开驿站的李自成。 画面再转,是全新的版本。这个版本的李自成,画风明显更激进更有领袖气魄—— 先是欠下乡绅高利贷、逾期不能偿,被鞭打、被枷锁、被暴晒于烈日之下,最终愤怒的民众一拥而上,为他除去枷锁,拥他逃亡出城……转进如风的剧情令众人目瞪口呆。回过神来,李自成已经趁势攻城,振臂一呼,聚众起义,登上历史舞台。 【崇祯三年,他加入不沾泥麾下,成为起义军的一员。其手下部队称为“八队”,他本人亦是“猛勇有胆略”,号曰“闯将”!】 水镜之中,李自成的近况已大为改观。从饥肠辘辘的普通百姓成了一支义军头目。 紧接着,镜头就聚焦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那就是大明天子朱由检。 【何止李自成,天下起义军如雨后春笋,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又该如何应对?】 【——答案是不如何。】 【不久前才经历了后金围城的他,暂时没有心思理会“癣疥之疾”,只管将之交给下面的官员处理,当务之急在辽东。一怒而杀袁崇焕的他,收获的是关宁铁骑的离心离德,为了抵抗后金,他决定进一步加征辽饷。】 巍峨的大明皇宫中,大明天子朱由检高高端坐,他正在颁布一道加饷的圣旨。 “……乃迩来边患靡宁,军兴益急,户部咨奏再三,请于每亩除见加九厘外,仍再征银三厘,前后共银一分二厘……” 太监宣旨的声音在诸多时空不断回荡。 众人大惊失色:“到这地步了,还加赋?” “崇祯皇帝是唯恐这大明江山太稳吗?!” ——都知道后金是心腹大患,加强边军抵抗后金是应有之义,可这兵饷也不该从百姓身上继续压榨,百姓都快被榨干油了! 崇祯年间的大明百姓亦是大惊失色: “一亩地就加征银一分二厘,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苛捐杂税,又隔三差五打秋风……皇帝老儿当俺们是聚宝盆不成?” “把俺卖了都榨不出这么多钱。”田间耕地的农夫一把扔了锄头,“这地不种了!” ——赶紧收拾行李带着一家老小跑路吧!这年头,不逃是根本活不下去啊! 而水镜中的崇祯皇帝却自信满满,指望着都快活不下去的百姓还能理解保家卫国的“大义”,就连他的圣旨都是如此自信。 “——凡我百姓,各有同仇之志,能无好义之思?” 听到这圣旨的大明百姓却无动于衷。 ——谁不知道关外蛮夷凶残,一旦入关劫掠四方,家家户户都会家破人亡。可如今的日子难道就很好吗?蛮夷尚未入关,他们已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倘若抵抗蛮夷的代价是收走他们仅有的口粮,叫他们一家老小活活饿死,那他们宁愿不抵抗! 与此同时,辽东,关宁前线。 身着单衣的兵丁们茫然抬头:“辽饷?” 那是什么东西?没见过啊! 只听圣旨上报出的加赋,想一想天下百姓的人数,合计起来就是一笔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对他们来说却无比遥远。 别说是他们,他们那些死去的战友,直到战死的那一日都没见过半分辽饷的影子。 最终不过是都进了喝兵血的将领手中。
186 首页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