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耽美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现代都市

地中行

时间:2023-12-11 07:00:07  状态:完结  作者:遐依

  他单手打字,没留意侧边,姚江的手臂从背后绕过来帮忙挡了一下,才发现一旁那杯奶茶快冲他这边泼下来。

  拿着奶茶的女生正在和朋友热烈地聊天,没发现杯盖被挤开了,被姚江一挡,回过头来连着说了两三声抱歉。

  历中行冲她笑笑,然后偏回脸跟姚江道谢。结果察觉这下挨得更近,前胸贴后背的,让他想起在去洛安的车上,几乎同样的接触,他尚能坦荡地品评对方性感,时过境迁心态有变,从容不再,只剩满背的火烧火燎。

  姚江神态自若,小臂发力微微向后撑,减少覆在他背后的面积,同时和他讲话:“我十六岁去北京,第一次搭地铁。当时人更多。过天安门的一号线,脚不沾地。”

  历中行果然被吸引,不再东张西望,侧过眼来看他。

  姚江大概只比他高个两三厘米,此时因为撑开的姿势稍微低头,这么看过去,那双桃花眼同他平行,安安静静。

  “那时候安检还不是很严,有个大爷带了扁担。”眼珠子转过来看着历中行,姚江继续说,“以前营养不好,抽条晚,还矮成年人一截。那根扁担很长,从人群里穿过来,末尾架在我头顶。”

  历中行一下子乐不可支。

  “大爷还不知道,人挡得严实,看不见。竹子做的担子,有弹性,会拍你。”姚江讲得一本正经,更添喜感,“我挪不走,头上顶着扁担站一路。还好,没挂东西,不重。”

  历中行乐得停不下来,眼睛一觑,很想摸一下他发型严整的脑袋,可惜没敢,只嘴上叫:“小可怜,你怎么不喊。”

  姚江对他笑一下,又飘忽又遥远,“说不定他也是第一次搭地铁,才带了那么长的扁担。”

  历中行笑意渐渐平息,但始终没有从脸上褪去,温和地看着他,目光如湖如镜,觉得自身理智愈发弱小,无法抵抗。

  “说起来,我其实很幸运。老师在最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北京,从小就给了我最好的教育资源。”历中行想象不到,像姚江这样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出来工作后才第一次见到这地下钢铁巨兽的孩子,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世界的参差。

  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他们怎么学习买票、过闸?如何对大城市的陌生人吐出乡音?他们会害怕吗?会自卑吗?会惶惑不安吗?

  全国共计600多个城市,只有48个拥有地铁。

  有和无,多和少,这一切,不是历中行们更加值得,也不是姚江们不值得,而是生来如此。司空见惯,并非天经地义。但在既定的事实面前,值得或不值得,都失去讨论的意义。

  望着那狭长隧道里呼啸而来的列车,他们是喜悦更多,还是难过更多?

  历中行不得而知,此刻他只知道,很多年前,有个刚刚走出故土山林的少年,在人生首次登上的地铁车厢里,用沉默守候了另一颗或许忐忑、或许不安的心。

  他还没有走出被人保护的年纪,已经会去保护别人。

  “想回北京吗?”姚江问,“从小在那儿长大,住河梁会不会不习惯?”

  历中行摇摇头:“我没有故乡的概念。其实从小老师跟我讲得最多的是河梁,我还没来过,就在梦里见过了。”

  “我很喜欢河梁。”历中行抬头,嘴角上扬。

  因为在这里,我遇见你。


第42章 42 局外

  42

  出了地铁口,还未走到市局,远远瞧见门口那两顶瓦蓝的折叠遮阳棚。卫昌爱惜羽毛,没敢让人家晒着。两人对视一眼,都只有淡淡笑意。

  市局坐落在南京路与北成街相交的丁字路口,人流量适中,除了一个镶铜匾的门还算气派,两栋老楼其貌不扬。街对面就是单位旧宿舍和一个无甚特色的公园,一旁有个新开发的居民区,楼挺高,再旁边开了家饭店,店名五个字是红色的,这个点半歇业,门可罗雀。

  这几日都是响晴,下午的日光仍未见颓势。大团的云朵在行道树的树冠上方卷聚。云极白,树极绿,天极蓝,边际分明,如同剪贴画,太阳煌然一照,这街景便塑封般呈现真空的质感。

  只有蓝棚子下的静,是膨胀的静。两方蓝色的阴影里坐满了人,坐在地上,都不说话。

  走得近了,历中行放慢脚步落到后面,早等在门口的科员一扭头,双目乍亮,视线攫住姚江小跑过来,大步领人过去。

  领路的一步三回头,无声催促,两人间的距离长了又短,姚江速度始终不变。

  历中行站在几米外,看人微微低头进了遮阳棚。有人站起来,真空中开始有声音流动,疑惑的,怯生生的,低沉的,一只只肺如风箱鸣响,架着各式各样的烛火与柴火。

  火焰的细腰一摆,市局的伸缩门打开一道小口,又有人出来,加入进去。阳光很亮,但这些人面目模糊,打眼望去,都和地铁里带儿女过节的家长一般无二。

  最后面是卫昌。他高挑,气质略有不同,有意持重,又有种松弛的随性,步伐免于从众,是自己的频率。历中行看第二眼,却也觉平庸。卫昌余光瞥到他,略显迟疑,微一颔首,很快转身。

  历中行没有动,双手插兜,立在花坛边上。

  前面几人自动往旁边让,给卫昌挪出空当走入棚下,而后又在他身后合拢。

  他看见了那天“盯梢”他们发掘的老伯,黑白驳杂的发顶被潜入的风顶起来一丛,像一蓬枯草。他胸中的风箱频率不稳,柴火左摇右晃,他的脸由姚江转向卫昌,再转回姚江。

  太阳很亮,历中行看不清他阴影中的脸,只看见那蓬不断变换方向的枯草在风里抖动起来。

  抖动着,抖动中,姚江往遮阳棚外面,往所有人外面看了一眼。

  风停了。

  日光抽干了所有的空气,声波无法抵达的地方,历中行被某种超越寂静的寂静击中,随之蔓延出无端的不安。

  一秒。

  一根挥起的锄头,猝地将一切真空砸碎。

  “凭啥!”风箱鼓满,焰火呼地向云霄腾起,柴芯噼啪一声燃断。

  锄尖重重下落,猛滞半空,轻抖——

  姚江接住粗沉的木柄,持举,紧握。

  所有人哗然后退,眼疾手快的,第一时间拥攘着卫昌退到棚外。

  历中行箭步向前,突入人墙,沉声道:“干什么!”

  姚江身侧无人,他上去一把擒住锄柄,两人合力,锄尖顿时纹丝不动。

  “你们别欺负老人家!”小姜着急地喊,眼睛看向历中行。

  “算了算了……别真伤了人……”有婆婆拉着老伯胳膊。

  “大伯放手放手,都放手吧。”更多的手搭上锄头。

  人声喧嚷,重新涌上,农户们一边劝一边哭骂,又惧又怨。

  “农民的事怎么不归农业局管!”老伯卸了劲,任大伙儿七手八脚搬走锄头,气得呼哧呼哧,那风箱好似破了一个洞,衰败无力,仍不停鼓扇,“你们就是看我们好欺负!高铁从咱地里过,凭什么就赔这么点?那里是没房子,可那是咱的生计!地拿去了,那么点钱够干什么?”

  历中行没听明白,脑子里嗡嗡地,心头也咚咚响,没管小姜刺着自己的目光,只转头看姚江,看他身上。

  “没事吧?”

  对方没作声,他来来回回、上上下下看了两遍,没看出有伤,还是觉得不对劲,一抬眼,对上姚江看他的眸子。

  历中行忽然冷静了。

  脑中、心上、周遭的声响一律退潮,只看得见姚江眼眸幽静深邃,仿佛对事态了如指掌。

  卫昌也无意外,拨开身边护着他的人再次上前,张口说话。有农户又同他争辩起来,车轱辘滚来滚去,都是那几个词,“征地”“拆迁”“高铁”“我们说了不算”……“病害”“偶然”“顾不过来”……

  姚江启唇又对老伯说了什么,老伯满脸涨红,还是气恼、不能接受的样子。而小姜站在老伯身边望着他,他渐渐分辨出来,是失望而意外的神情。

  两边的人交织起来,轻轻推攘,鼓噪,潮水高了又低,低了又高,没完没了,柴火烛焰都湿透,灭了,升起缕缕灰黑的烟。阳光还是很亮,饭店门口蹲着抽烟的店员探头看热闹。这棚子下面,每个人都面目清晰,目的明确。

  只有他,冒冒失失、莽莽撞撞冲进来,初看酷似骑士,细看才知,是把风车当巨人的堂吉诃德,是此地唯一的局外人。


第43章 43 君子

  43

  “中行……”

  他听见身后叫他,没停下。

  “中行。中行!”

  姚江快步追上来,长腿一跨,刹在他面前。历中行只得站住。

  可等两人面对面驻了足,反而无话。

  历中行当着那么多人以及卫昌的面转身就走,虽未露声色,却也是没给人面子。等了少顷,姚江没有责怪之意,他便面色谦和,主动道:“姚总,什么事?”

  姚江脖颈上渗了层薄薄的汗,在皮肤表面起伏闪耀,将衬衫领口染上一道深色。呼吸有些沉,是一路跟随、追赶的缘故。

  临近地铁口,三三两两的行人络绎不绝,不免对两位站着不动的高大男士侧目。一瞥之下,气氛古怪,一位浑身暗银色精工高定,严整矜庄,一位的浅茶色纯棉polo衫扎进长裤里,闲适随意。两人皆无疾言厉色,却分明在对峙。

  “中行,我们换个地方说。”姚江说。

  地铁口的电梯间后面栽着一小片紫竹,竹间有小径长椅,历中行二话不说,走进去在椅旁站定。

  “姚淮告诉我时,说了农户的诉求,第一是赔偿病害损失,第二是得知要修高铁,对征地补偿不满意。前面一项是农业局的事。”姚江跟在他身后,拨开长到小径内的竹叶,缓声道。

  “只有前面一项是农业局的事?不见得吧。”历中行笑笑,摸了摸手边的细长叶片,“卫昌当时为什么不管这些田,为什么对病虫害视若无睹?”

  “原来不只是因为新梁要挖遗址,是因为早就知道高铁要征地,除了土地补偿,地面上附着物和青苗价值越高,附加补偿越高。不管是为了少赔点钱,还是到时候征地阻力小一点,他都是故意的。”他放过那片光滑的叶子,手插进裤兜,抬头去看姚江。

  姚江的目光静静栖在他肩上,没有衔住他的视线。

  历中行心头火起,口吻转急:“可是姚江,你是万汇的负责人,你在这里选址的时候,知不知道高铁这事?”

  他心里有答案,还是要问一遍。必须要问一遍。

  “知道。”

  果然,姚江并不对他说谎。

  历中行不知该为这份坦诚高兴,还是为诚实之下,对方对自己怒意的全无所谓而心痛。他苦笑一下,说:“那姚总,你知不知道,他们都是被河梁丢下的人、忘记的人?我在这里挖了几个月土,跟他们聊过。河梁高速扩张的时候,他们很多拿大半辈子的积蓄在这儿买了房子,或者盖了房子。城市化说停就停,把他们留在边边角角,进不了城,也回不了村,我们雇的那些民工里,有很多这样的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