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嫣接过小碗,就坐在板凳上小口小口地吃着,生怕掉了一点。 带回来的板油熬出了一瓦罐猪油,油渣也装了两大碗。 “今晚就蒸点猪油渣馅儿的包子吧。”月笙看着两碗油渣有些馋了。 “行啊,家里也好久没吃过这个了。” 下午,月笙和陈秀云就开始和面、发面,留了一些猪油渣做零嘴,剩下的全部包了包子。白面包子面皮煊软,咬一口就是油香味十足的油渣。再配上一碗萝卜骨头汤,别提多满足了。 当天晚上,一家人就拿盐把肉一块块的腌上了,之后在木盆里放了两天两夜,才全部挂到了灶房的楼板上,每天进灶房稍微一抬头就能看见。 这中间,带回来的猪肠抽空用谷糠和草木灰重新仔细挫洗了好几遍,刮去油脂制成了肠衣。月笙在娘家时年年都灌香肠,对这个熟悉的很。七分瘦肉三分肥肉剁成小丁,拌上磨好的辣椒面、胡椒粉和花椒粉,加入葱姜蒜调好的汁和盐,又或者再放些糖。再拿细竹筒一点点塞进肠衣,用细线绑成一节一节后,竹签扎眼后冷水下锅煮熟,就可以捞出来晾干。一副猪小肠,灌了有二十来斤的腊肠。李轻舟在灶房栓了竹杆子,专门用来挂腊肠。 这下也不担心废柴了,灶房里一天到晚都燃着火。李轻舟还专门去山上砍了湿的柏树枝回来熏肉,湿的松柏树烧了之后烟大,还有股清香,做出的烟熏肉更好吃。 第40章 月笙一早起来就掀开盖在竹筐上的布瞧了瞧,麦芽已经有小指高,偏黄白色,又细又嫩。 “哟,这麦芽可以剪了做糖了,再长就不好了。”陈秀云也偏头瞧了一眼。 月笙拿了水瓢,给麦芽撒了一点水,“成,我先去把糯米给泡上,蒸糯米时再来剪。” 过了小年,月笙就没去镇上摆摊儿了,都是李重山和李乔两个在看顾,李轻舟时不时地去瞧一瞧。月笙则在家和陈秀云专心忙年,这麦芽就是四五天前发来做麦芽糖的。 糯米泡了两个多时辰已经微微发胀,月笙生了火,把糯米全部用甑子蒸上,陈秀云则把麦芽一一剪下来后剁碎。 糯米香味越来越浓,月笙拿了木铲子试了下,很容易就碾破了,“好了,娘,不用再添火了,可以盛出来了。” 盛出来的糯米饭稍微晾了晾,就和切碎的麦芽混合在了一起,用大瓦罐装好,放在灶上等它发酵。 等这些忙完,就到了准备午饭的时候。早上蒸的玉米粑粑还有剩,午饭就没太费心思,只另炒了盘肉丝,煮了钵菘菜汤。 正煮着汤时,李轻舟和重山就回来了。 “麦芽糖做好了?”李轻舟进了灶房帮忙,就发现发麦芽的竹筐已经收起来了。 “哪那么快,还得发酵呢,少说也还要两个时辰。”月笙指了指在灶上温着的瓦罐。 李轻舟挠了挠头,家里好些年没做这东西了,都是大伯母他们做了给送些,他还真记不太清了。“要我帮忙不?” “还早呢,没什么要帮忙的,而且也不怎么费劲儿。你要是没什么事儿,等会儿吃饭了称几斤黄豆,去吴婶娘那儿定板豆腐吧,免得过两天人家不接活儿了。” 吴婶娘家就是专门做豆腐的,平日里买豆腐都是一文钱一块。但若是要的多,也可以拿黄豆去请她加工,出个几文钱的加工费就好。临近过年这几天,就多是提了黄豆去请他们帮忙打豆腐的。 “成,我吃了饭就去。不过称几斤合适?” “称个七八斤吧,稍微多做些,到时候炸豆腐丸子,再做些霉豆腐。” “要不要留豆腐脑?” “唔,留个几小碗就行,那个只能吃个鲜,放久了就不好吃了。” 吃了午饭,李轻舟就去称了七斤黄豆,送到了吴婶娘家。 “吴婶娘说了,要明天下午才能去拿豆腐。”豆腐作坊果然忙得很,李轻舟去时,吴婶娘一家人还在忙着推磨磨豆子,屋檐下靠墙摆了好几个麻袋,估计都是装的黄豆。 瓦罐里麦芽和糯米从上午到下午,一共发酵了三个多时辰,已经出了许多水,能够准备熬糖了。 几人用干净的棉布把麦芽水全部挤出来,残渣则留着喂鸡鸭。 麦芽水在瓦罐里“咕嘟咕嘟”开着,月笙拿着木铲子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麦芽水越来越粘稠,直到瓦罐里冒出许多泡泡,月笙才把瓦罐端下来。 他倒了一小部分糖浆装进小瓦罐里,等晾凉了就可以拿筷子搅着吃。 剩下的则趁着还热时,不停地拉扯,直到发白变硬。然后就可以切成小块,裹上炒熟的糯米粉,做成麦芽糖块。 第二天下午,李轻舟就去吴婶娘家把豆腐背了回来。七斤豆腐,最后拿回来十六块豆腐,一罐子豆腐脑,还有些豆渣。 豆腐脑虽然已经凉了,但直接吃滋味也不错。家里除了李轻舟兄弟俩喜欢吃咸豆腐脑,其他人都偏爱甜的。 当天月笙就取了四块豆腐,上锅蒸了一小会儿后,全部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摆在竹筐子里,拿棉布盖上,放在了角落阴凉处。等过个三四天,豆腐块就会长一层白毛,到时候在用白酒、盐、胡椒粉调碗汁儿,沾湿豆腐后裹上一层辣椒面就可以装进坛子里,配稀饭馒头或者拌饭吃都可以,吃一两个月没问题。 又拿了几块豆腐剁碎了,混着肉末和面粉,炸了许多丸子。至于剩下的豆腐,则用竹篮子装了,吊在土灶上方,这样就不容易酸。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年三十越来越近,家里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为过年做准备。 炒瓜子、炒花生、打年糕、剪窗花、大扫除、杀鸡……每天都有不同的事儿做。 在所有人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 一大早,家里人就都起来了,忙着把院门贴上新的桃符,每个窗子都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走廊上也挂起大红灯笼。 今天的重头戏是晚上的团圆饭,早中两顿便都吃的简单。 过了中午就要开始准备团圆饭了。 最先准备的就是包饺子,和面的、擀皮儿的、包饺子的,一家五口人都围在桌子前忙活,连嫣嫣都做的像模像样。因着过年,饺子馅儿也准备的比较丰富,有韭菜鸡蛋、猪肉大葱、猪肉白菜、韭菜猪肉的。 陈秀云洗了个铜板包进面皮里,“我今儿也包个铜板,讨个彩头,就看你们谁运气好了。” “那我今儿可要多吃点饺子,说不定就能碰着了。”月笙打趣道。 李轻舟笑了笑,“那你肯定没有我和重山吃得多。” “吃得多也不如正正好。” 月上树梢时,团圆饭终于备好了。这是这么多年以来,李轻舟他们吃的最丰盛的一次团圆饭。饭菜摆了满满一桌子,最中间是一钵黄豆炖猪脚和一条清蒸鱼,除此之外,还有珍珠丸子、粉蒸肉、炸酥肉、白切鸡、凉拌猪耳和白菜豆腐,主食则是大白米饭和饺子。 烧纸焚香,祭过祖先之后,李轻舟去院里燃了炮竹,一家人才上桌吃饭。 每人面前都是一碗饺子,煮过的饺子长的都差不多,从外表看根本看不出哪个里面有铜板。 月笙一碗饺子快见了底,也没见着铜板。他夹起最后一个饺子喂进嘴里,咬了一口就发现了不对。拿出来一看,果然是个铜板,上面还裹着猪肉白菜,只露了一半在外面。 “呀,还是我们月笙运气好,这就吃到铜板了!明年定能财源滚滚,好运连连了。”哪怕不是自己吃到了,陈秀云依然十分高兴。 “嫂嫂真厉害!” “那我可要沾沾月笙的光,也争取多赚些钱。” “都好都好,我们一家人都要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肉喝酒,说说笑笑,这顿饭吃得就格外久…… 吃了团圆饭,就该发压岁钱了。重山和嫣嫣都收了三份压岁钱,月笙没想到李轻舟和陈秀云还给他也准备了压岁钱,虽然不多,但这种被人珍视的感觉更难得。 大年三十,除旧迎新,按照习俗今夜要守岁,以期祛除邪祟、家人安康、父母长寿,是不能早睡的。 屋里屋外都点着灯,堂屋里燃了泥炉,上面温着热水,旁边的凳子上放着瓜子、花生、柿子片、柿饼、麦芽糖等各种小零嘴。 汤圆在院子里时不时地吠叫,有小孩子们吵吵嚷嚷的人。守岁时小孩子们都不太能静下来,便会成群结队地上各家敲门,说上几句吉利话,讨些零嘴吃。这样的日子,哪怕平日里再小气的人家,也不会吝啬,或多或少都会给一些。 嫣嫣也被李萍萍和几个小伙伴叫了出去,在外面跑了一阵儿,才兜着各种各样的干果炒货回了家。 嫣嫣到底年纪小,在外面跑了一圈儿就累了,回来没多久就歪在陈秀云怀里睡着了。立香燃了几根,天已经不早了,陈秀云和李重山j都被劝回房休息了,只留了月笙和轻舟两人继续守岁。 “坐过来点儿,靠着我要舒服些。”李轻舟拍了拍自己的肩。 坐了这么久,月笙确实觉得脖子有些酸了,也没矫情,就把椅子挪过去,歪头靠在了李轻舟肩上。 “累不累,要不要也去睡会儿。”李轻舟把月笙的手抓在手里揉了揉。 “有点儿累,”从早上起床就一直在忙,不可能不累,“但我想陪着你一起守岁。” 李轻舟把月笙的手抓得更紧了些,“好,我们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泥炉里的柴火发出“噼啪噼啪”的声响,堂屋里隐隐传来低低的说笑声,直到第一声鸡鸣响起……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又是新的一年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李世民《守岁》 第41章 天渐渐大亮,四面八方传来炮竹声,十分热闹。 李轻舟去开了院门,也拎了一串炮竹到院子里,用火折子点燃了,就快速跑到屋檐下。月笙早就捂住了耳朵,炮竹声噼里啪啦地响起,大红碎纸四处飞扬。 陈秀云等人也陆陆续续起床,今日都穿上了过年前做的新衣裳,颜色鲜艳,衬着满面笑容,瞧着喜气洋洋的。 正月初,家家户户都要四处走亲访友去拜年。初一,月笙就和李轻舟回了青山村,给他爹娘、大伯还有李轻舟舅家拜年。 清河村里有来往的也不多,就只去了张黎家和李成林家,初三又去镇上给宋宴清拜了年。 之后就一直窝在家里待客。往年他们家是没什么人来拜年的,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村里人人都知道他们家要有钱了,加上他们又时常在村里收山货、买鸡蛋,村人都有心想和李轻舟他们打好关系。于是来李家拜年的人就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人上门。 事实上,不止清河村的人知道李轻舟家的事儿,邻近的几个村子都有所耳闻。村子离得近,多少都有些沾亲带故,不管什么消息都能传开。
57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