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响应的就是商人们。现在市面上最便宜的书基本上也要两三百文起。一百文,简直是太便宜了。书里写的是什么?是解元老爷的传家应试秘籍!市面上,你能找到第二份关于应试的书吗?就是有,它也不是解元老爷写的啊。买上几百本,到外地这么一倒手,最少一倍的利妥妥的。 商人们闻风而动,这本书就被买了个七七八八。也有一些殷实人家买上几本拿来送亲朋,送好友,走礼的,可可是解元老爷的应试秘籍,既文雅又实用。送的人有面子,收的人也觉得体面。没多久,一万本又卖完了。周安索性又让王掌柜加印了三千册。 虽然书卖得便宜,但周安同学可是个讲究人。他拿着一百两银票送给王夫子,说是润笔费。 “使不得,使不得。四公子太客气了。老夫也不过是帮忙改了几个字而已。”王夫子连连推拒。还颇有些不好意思。改几个字而已,说润笔就有些夸大了。而且这本书只卖一百文,就算他不懂商贾事,大概也知道平时市面上的书什么价钱,猜得到一百文的价格多半是不赚钱的。 “王夫子莫要推拒。”周安爽朗一笑,“古人常说,一字师,一字师,王夫子改的几处,都是画龙点晴之笔,令文增色不少。不瞒王夫子,这本书前两批共印了一万一千本,差不多都卖光了。我爹说,真真是再体面不过的事。说来,这也多赖王夫子之力。这是您该得的。您可千万得拿着。不然,就是赚少了。” “既然四公子如此说,老夫就却之不恭了。”王夫子闻言,索性收下了银票。 “应该的,应该的。” 又寒喧了几句,周安问起另一件事,“听说,后天王夫子组织了一场文会?” “不错。”王夫子捋了捋不长的胡子,矜持地点点头。随着这本书的大卖,当年他破格收陈文做学生免束脩的往事不断被人提起,称赞,威望也是更上一层楼。王夫子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开文会,在文人圈子,可是件非常风雅的事。召集人,都是在文化界有一定威望的人。如果他没有教出个解元弟子,他就是想做个召集人,也不一定有人响应呢。 “不知道在下有没有荣幸聆听呢?”周安拱了拱手,笑问道。 王夫子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多半是这位周四公子也想着附庸一下风雅。暗觉好笑,好多商户之家就是这样,肚子里没点墨水,偏要装。 不过看在刚刚收的润笔费的份上,当然,还有他那解元的弟子的份上,王夫子笑容可掬地道,“四公子愿意来,在下欢迎之至。” “那就多谢王夫子了。”周安笑眯眯地道谢。 “好说,好说。”刚收了银票的王夫子心情也是非常不错。 只是,到了后天,王夫子发现自己有点笑不出来了。
第5章 收拾黑心姐夫(五) 这天早上,外面天色还有些发黑,就听见村子外头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王夫子不由眉头一皱,这是怎么了? 难道是,村里谁家没了人? 不对。这节奏听着挺喜庆的啊。 难道是谁家办喜事? 没听说啊。说来他们村子也不算太大,既然是能听到声音,应该就是附近的人家请来的班子。街坊四邻的,按理说,哪家有什么事,都会相互知会一声的。就算不知会,离得这么近,也不可能一点风声也没有啊。 还有,他可是他们村为数不多的有功名的人,特别是还教出了一位解元的弟子。在村里可能说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之一,村里一般家里有喜事,都会提早来知会他一声,请他过去喝酒的。 如今,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居然敲起了锣,打起了鼓? 强烈的不安涌上心头,王夫子在炕上再也躺不下去了,起身穿上衣服,出了家门,准备到街上去看看。 等王夫子洗漱完毕,天色已经有些发白。王夫子走出家门,顺着声音往前走,大概隔了十几户的人家,就是一大片空地,旁边还有个树林。只见四五个人面带喜色,在敲锣打鼓外,旁边还有二十多个人在在搭台子。他细瞅了瞅,一个也不认识。看来都是外面请来的。 旁边最外围也围了二三十个人了,都是村里住得比较近的。还有些村人正在往这边赶。 “王夫子,你也来了啊?”街坊胡四见了王夫子热情地上来打招呼。 “是啊。”王夫子点点头,“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哦,这个啊,听说是搭戏台子。”胡四笑呵呵地答道。 王夫子一听脸当下就黑了,哪个王八蛋,家里有喜事,居然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好好地做街坊了? 王夫子心里这么吐槽着,面上却不露声色。“这是谁家要办事儿啊?“ “这就不知道了。“胡四摇了摇头。 王夫子郁闷得不行。胡四怎么回事?来得这么早,按理说应该把事情来龙去脉弄清楚了啊,结果,啥都不知道!啥都不知道你乐个什么劲儿哟。 这时候,后街的李顺也上来跟王夫子打招呼。“王夫子,您这早儿啊。“ “李大哥,早。李大哥可知这是谁家请的戏班子?”没有胡四,又来个李顺。总会有知道的吧。 既然是搭临时戏台子,肯定是要请戏班子唱戏的。 “不知道。”李顺摇了摇头。”不过呢,我问过了搭戏台子的人,等戏台子一会搭好,戏班子就来了。今天就开唱了。等会儿咱们等赶紧回家拿板凳去,好占个好地方。” 李顺好心提醒大家。 “是啊,是啊。赶紧回家拿板凳去。”大家一听,都觉得非常有道理,纷纷点头附和。 这年月,看戏的机会可不多呢,好不容易有戏开在家门口,肯定得赶紧占座啊。他们住得这么近,最后要是没得个好位置,传出去,还不得让别人看尽了笑话。 李顺话音刚落没多久,街坊们就都急匆匆地回家了,徒留王夫子在风中凌乱。 王夫子脸更黑了。这叫什么事儿? 在他们王各庄村儿,他王夫子在村里也算是一号人物了。如今,有人在他家门口搭了戏台子,不但没上他这里来拜码头(给他下请帖),甚至到现在都都不知道这人是谁。 只是,让他去找搭戏台子的人打听,他也拉不下这个脸来。再说了,刚才胡四他们不也说了嘛,只知道今天开戏,没打听出来请戏班子的是谁。 王夫子心里再不高兴也明白,能请得起戏班子的,最起码钱是不缺的。这钱,权,通常是连在一起的。在没有摸清戏班子的东家底细之前,他也不好轻易发作。 这时候,街坊们速度快些的已经拿着板凳回来了,陆陆续续地,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都拿着板凳地往这边赶了。 算了,眼不见为净,回家吃早饭去。一会还要举行文会呢,到时候各位文友们就来了。他还要忙着接待呢。 王夫子刚转过身,周安不知道从哪里冲了出来,意气风发地冲着王夫子拱了拱手。“王夫子早啊。” “周四公子,你怎么这么早?”王夫子不由一楞,问道。 周安扬了扬眉,挥着手道:“王夫子德高望重,附近十里八乡,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岁的小孩儿都听说过---” 王夫子听得嘴角直抽抽。三岁的小孩子都听过?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如今,王夫子组织文会,这可是附近十里八乡的盛事。”周安攥了攥拳头,严肃地说道,“这不,我就专门请了个戏班子,请乡亲们来共襄盛举。” 王夫子嘴角抽抽得更厉害了。 天,他只是个秀才啊,连举人都没中呢。虽然在他们十里八乡,有功名的不多,但也不是没有。除了他这个老秀才之外,还是有三四个秀才还有一个举人的。明年又是大比之年,人家那个举人已经进了京了,等着来年参加春闱。 说白了,能来参加他的文会的,也就是和他一样的秀才。那些举人们,要么在京城,要么在家里苦读,准备去京城。几个秀才聚会,这阵仗是不是搞得有点太大了? 再说,搞文会,就是助兴,也应该是抚琴啊,歌舞的,说出去也是一件雅事。历史上,还真有名诗名句是在欣赏歌舞音乐的时候即兴而成的呢。哪里听说过,搞文会还配一戏班子的? 唉,商户就是这样,没啥底蕴,光有一股子铜臭味儿! 这,哪天说出去,他王有年组织文会,还配了一戏班子,这,这……以后传出去,不知道人们怎么编排他呢。 王夫子越想越有气,这叫什么事儿啊。你想附庸风雅,给自家增加点文气,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好歹先问过我嘛。 王夫子刚要埋怨周安两句,旁边有人上来冲王夫子抱了抱拳,“没想到,今天能看到戏文还是托了王夫子的福。多谢,多谢。” 这人说完,还有跟风的,附近的人纷纷冲着王夫子抱了抱拳,“多谢,多谢。” 大家这么一开口,王夫子这埋怨的话就更没法说出口了。 “这位小公子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果然是一表人才!今天能和小公子共襄盛举,荣幸,荣幸。” “是啊,今日能和王夫子共襄盛举,荣幸荣幸。”有人这么一提,大家也觉得与有荣焉。虽然不太明白共襄盛举啥意思,不过这词一听就挺牛气的,共,大家一起的意思。盛举,应该也是个好词吧? 对!他们可不是来看戏的,他们是来襄盛举的!这事儿,体面,荣光。 能体面,自然大家都愿意体面。他们可不是只想着来沾光看戏的,他们都是来捧场共襄盛举的。 “共襄盛举。“ “共襄盛举。” “共襄盛举!” 甭管明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的,有人带头,大家纷纷喊了起来。 一看大家的反应,王夫子把埋怨的话彻底咽了下去。算了,戏班子就戏班子吧,文雅不文雅的,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盛举就成。有人捧场总比没人捧场好。说不准这件事后,他的威望还能更上一层楼呢。 想到这里,王夫子心中的阴霾终于慢慢散去,脸上露出了和煦的笑容。 “四公子来得这么早,吃过早饭没?如果没有,不如到我家凑合一顿。” “王夫子客气了,不瞒王夫子说,为了给您惊喜,我一大早地就来了,还真没时间填肚子,现在已经饿得咕咕叫了。既然王夫子盛情相邀,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周安笑眯眯地道。 我谢谢你!你这哪儿是惊喜啊,这是惊吓吧?王夫子心里默默地吐槽着,笑眯眯地示意周安跟上,到他家吃早饭去。 王夫子带着周安到家后,王家的早饭也做好了。看到周安,王夫子的夫人也是一楞,不过她也知道这是陈文的小舅子,马上调整好脸色,笑呵呵地上来跟周安打招呼。
10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