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耽美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

时间:2024-08-05 02:00:05  状态:完结  作者:六月飞熊

  万一他们出人出力后被淮南王刘安捡了便宜该任何事好?

  “中尉有点说的不错。那就是比起一个强势的皇帝,勋贵大臣们更倾向于选个没什么后台,攻击性不强的皇帝。”应高的话让刘濞的表情微微扭曲。

  毕竟在诸吕之乱后,周勃陈平就是照着这个标准选了先帝,然后被白切黑的先帝给坑成了渣渣。

  “臣……倒是有一计可为大王解忧。”眼看着刘濞的表情越来越阴郁,应高突然拱手说道:“吴国的力量确实不如关中,大王与高祖的关系也确实不如淮南王……”

  “既然如此,大王何不效秦昭襄王之举,来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应高搜刮着可以参考的政变教程,底气也是越来越足道:“至于齐王……”

  应高故意卖了个关子,胸有成竹道:“大王可听说过三家分晋的故事?”

  “三家分晋?”刘濞年轻时是跟高祖打天下的大老粗,肚子里自然没有多少墨水。而在当上吴王后,他还没来得及享受纪念就碰上一堆破事,哪里能像没心没肺的刘安那样沉下心去阅读那些先贤典籍,于是摆出相当不悦的姿态道:“建议就建议,整那么多听不懂的话作甚呐!”

  应高见状,也是想起自家大王的发达史,于是把三家分晋里实力最强的智家是怎么被赵楚魏搞死的事迹简单提过后建议道:“您担心齐系入主关中,而赵王和关中的勋贵们又何尝不怕齐王登顶。”

  想得很美的应高接过季心的工作,继续给刘濞画饼道:“您想想看,齐王一系在诸吕之乱后就被关中的勋贵们所背叛。”

  “要是让齐王当上皇帝……”

  想通这点的刘濞立刻大喜过望道:“善,大善。”

  ………………

  等刘瑞把楚地收拾干净,代王与燕地也跟关中通了气后,刘启借着梁王请罪的功夫以“藩国宗室里的无道者多矣,盖因身边都是趋炎附势之辈,未有贤者直谏面刺的结果。”,于是请各地的藩王进京商议如何由关中指派藩国官员一事。

  因为涉及藩王的命脉,所以关中强调要藩王亲自入京,不可由太子顶替。

  赵齐吴的藩王们还想故技重施地以体弱多病为由推辞一二,结果关中一不做二不休地派了天使过去,持节将本国的丞相太尉骂了一顿,表示他们食君之禄竟不能为君分忧,导致主君操劳至身形削弱,难以主事。顺带还贴心地给太子或王弟搬了道替父(兄)监国的旨意,将其高高捧起后表示皇帝甚是担心宗室们的身体状况,所以为解他的疑惑,需要请藩王们的近臣过去回话。

  事已至此,藩王们自是怒气值飙到了顶峰。

  而在着剑拔弩张之际,天公也及不作美地降下一场大灾,而且还是让赵齐方寸大乱的天灾。

  “陛下,河东来报,说是有县遭遇蝗灾。”

  “陛下,江淮和巴蜀一带也有人来报,说是遭遇来自河东和羌地的飞蝗。”

  “陛下,彭城郡那儿那也有太子的消息,说是本地遭遇了蝗灾,还请陛下与关中的卿家们商议救灾之策。”

  “陛下……”

  刘启还为不听话的吴王,赵王,以及齐王气得找来丞相中尉,商议着要不要以忤逆犯上的罪名派兵去兴师问罪时,宦官令便连滚带爬地将一道道加急送来的奏疏摆到刘启和朝中重臣面前,使其表情大变。

  “大汉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蝗灾了,为何这次有如此之多的郡县受损?”

  说罢也顾不上不听话的藩王们,立刻召集九卿商议赈灾之策。

  而跟关中相比,齐国,赵国,以及吴王,淮南国的情况也未好到哪儿去——因为今年气候特别古怪,水灾后的干旱导致河床暴露,从而令不易产生蝗灾的南方满足飞蝗的孵化条件。

  河东郡与河南郡一直都是关中的大粮仓,本就深受旱灾,蝗灾的影响。因为去年下了雹灾而在暑日引发旱灾,导致蝗灾如弹簧般蓄力爆发,严重程度比南方更甚一筹,从而形成两面包夹之势。


第159章

  “河东河南也就罢了,雹灾之后必有大旱。可是巴蜀与江淮一带多雨多树,怎么也发生蝗灾了。”刘启一边翻阅各地传来的紧急奏疏,一面骂道:“南方的郡守在干什么?非要朕把刀子架到他们的脖子上才会好好办事吗?”

  以往发生蝗灾都是从南方调集粮食救济,可这次连南方都沦陷了,他们上哪儿调集粮食啊!

  难道找百越之地“借”粮吗?

  刘启的脸色黑得能滴下墨汁。

  然而在晁错看完巴蜀一带的奏疏却松了口气,上前说道:“陛下,巴蜀一带的蝗灾多数是受江淮的连累,目前处于可控阶段。”

  果不其然,晁错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脸色稍霁,毕竟要是全国沦陷的迟早会引发起义:“通知巴蜀一带的官吏要不惜一切代价救灾,必要时可以派遣少府的人前去帮忙。”

  无论如何,先把受灾程度较小的第二大粮仓救下来,免得关中以东北的地区拿不到赈灾的粮食。

  至于关东一带……

  虽然这么说有点残忍,但是关中的基本盘肯定是直属的郡县,你让皇帝放着自己的基本盘不管去操心齐王赵王的大本营……

  嘶……

  只能说圣父虽好,但不适用于皇帝这种生物。

  “陛下,太子送上的奏疏提到一件奇事。”卫绾虽是先帝的中郎将出身,但为人仔细,担任奉常后也是中大夫石奋般一丝不苟地做事。所以相较于随便翻了下奏疏的皇帝,他在仔仔细细地读完刘瑞的奏疏后上前禀道:“太子与思贤苑里的墨农子弟发现蝗虫不吃大豆,并且对草木灰和艾草的味道十分敏感。太子与楚地的黔首尝试用混着艾草的秸秆燃起浓烟能驱逐蝗虫,并且还以此制作了捕捉蝗虫的工具,并对当地的黔首开出奖赏。”

  卫绾说罢便将刘瑞的奏疏呈上。

  刘启迫不及待地接来一看,随即说道:“把思贤苑的墨农子弟叫过来,还有,将太子所奏的灭蝗之法宣传开来,提醒各地有能力的收集艾草,没能力的便用草木灰和秸秆防虫。”

  末了,还让宦官令把太医也一并叫来:“且令他们赶紧配出太子所说的杀虫药剂,然后在受灾严重的河东与河南一带试试。如若有用,便让各地的粮仓常备这种药剂,以免日后再被蝗虫搞得措不及防。”

  说来也是关中走运。

  因为马政加上刘瑞搞出大豆的一百种吃法,所以关中种植大都的比例相当之高,几乎到了家家都会种植大豆的地步。毕竟黔首不能时常补充动物蛋白,所以在豆油出来后,肚子里缺油水的黔首无师自通了油豆酱的做法,甚至还会以此补充家庭开支。

  因此关中的蝗灾虽然严重到四十年难遇的地步,可是黔首还有豆子作为补充。加上巴蜀一地受灾不重,少府与各地的仓库还有存粮,所以大家勒紧腰带还是能挺过去的。

  而比两面夹击的蝗灾更严重的是来自匈奴的威胁。

  “今年的灾情如此严重,想必匈奴人的草场也会被蝗虫啃得不剩树皮。”中尉周亚夫在同僚商量完救灾之策后面色凝重道:“匈奴人可不会像咱们一样从各地调来粮食救济。”

  “他们一饿只会南下去抢咱们的粮食。”

  “而且彼时正是关中召集藩王商议将各国的官员任命权收于关中的大事。”周亚夫没有把话说明,但是大家都能明白他的意思。”

  匈奴啊!一直都是汉家的一块心病。

  自打始皇归天,冒顿把高祖撵出了白登之围后,汉家便失去了对河间之地的控制。

  从高祖到高后,再到先帝,无不是对匈奴以安抚为主。

  直到出了中行说这个老阉狗。

  周亚夫的话让刚刚缓和的气氛又凝重起来。

  诚然,吴王不是问题,赵王不是问题,因为生的太多而被分为好几块的齐王七系更不是问题。

  问题是匈奴人会不会与赵王等人里外勾结,像几十年前一样一路杀到中原腹地。

  “臣以为,民间有句老话说的很好。”老丞相作为白登之围的见证者缓缓说道:“家财万贯,不喘气的不算。”

  “一年前的雹灾不仅让关中的粮食锐减,同时也给匈奴的畜牧业造成打击,导致当年雁门,云中,以及代国燕地的外犯频率大大增加。”

  “如今又有大旱之后的雹灾,臣恐怕……”申屠嘉想起匈奴南下所引发的惨剧,忍不住闭上眼睛,连连叹息道:“恐怕没有赵王的邀请,匈奴人也会南下而牧马。”

  “那时便是北地与关东黔首的灾难日。”

  “关于这点,老丞相倒是不必忧心。”担任太子太傅的田叔是在场的官员里最平静的那个,同时也是一鸣惊人的那个:“去年的雹灾后,太子便料到会有大旱袭来,所以让云中郡郡守和西域,鲜卑的商人说了这事,提醒他们不仅大汉将为匈奴人的旱灾付出代价,他们也难逃匈奴敲骨吸髓式的掠夺。”

  此话一出,不仅是申屠嘉愣住了,就连刘启都难以置信道:“你是说……”

  “匈奴人好酒肉,甚喜巴蜀所产的井盐。”

  “鲜卑人买下云中郡的巴蜀井盐后将死去的牲畜泡进盐水里,然后用这种盐水晒出的新盐与匈奴人贸易。”

  这,这也行?

  别说是刘启被这一操作给秀到了。

  就连跟匈奴人打过交道的申屠嘉都忍不住问道:“鲜卑人这么做要是被匈奴人发现了,那可是灭顶之灾啊!”

  “是啊!匈奴人又不全是傻子,时间一久,肯定知道得病的都是吃了这种盐的人。”

  “可问题是匈奴人至今都没发现这点。”面对同僚的连环发问,田叔还是耐着性子地解释道:“匈奴大旱,死去的畜生多矣,并且也知畜生的尸体过多容易引发疫病。“

  “况且跟匈奴人交易的也不止有鲜卑人。”说到这儿,田叔的脸上闪过一丝古怪,同时也对太子的阴险有了进一步认识:“汉人,西域,扶余人,乃至已经七零八落的东胡后裔都是一边对匈奴恨之入骨,一面想赚匈奴人的钱,所以在鲜卑人弄出这招后纷纷把云中郡的新盐加工后卖给了匈奴人。”

  刘瑞建议刘启限制与匈奴人的井盐贸易不仅是想提高井盐的价格来坑匈奴人,更是明白奸商这玩意不仅存在于汉人群体,同时也在其他部落里很有市场。

  可是就像吃惯了动物奶油的蛋糕后对香精蛋糕非常嫌弃的现代人一样。

  匈奴人当然知道大汉出产的井盐味道最好,但也只有少部分的贵族能享受的到。余者就算眼馋这种洁白如雪又味道纯正的井盐也没有那个财力物力去搞到一份,所以将目光转向巴蜀井盐的替代品也是很正常的事。

  幸运的是,除了大汉,还有其他国家向匈奴出售井盐。

  不幸的是,因为刘瑞的缘故,大汉在制盐上处于技术资源的双重垄断,而扶余人和鲜卑人也不是什么历史悠久的好学份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