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耽美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快穿之我不想种田

时间:2024-07-10 16:00:05  状态:完结  作者:闲土豆

  “大人,我们千里迢迢逃难而来,幸得知州大人和县令大人收留,将我等安排在谢家村,可是这谢家村的人实在欺人太甚!”何家满一个汉子气得眼含泪花,一脸不甘。

  “这宗田虽是谢家的,但是你们几年未种,种子、劳力皆是新来的村民出的。

  按照你的说法,相当于把谢家宗田租给他们,这多年荒地租出去利息最多三成,何加满对吧,由我做主,你们给谢家族人两成收成作为利息如何?”王建国提议道。

  何家满生气地抿着嘴,很不甘心,这谢家村的人心咋这么黑呢!

  谢里正又跳脚了,“大人,虽是荒地,但宗田向来肥沃,至少得三成吧。”王建国黑眸紧紧注视着他,谢里正声音渐渐小了下去,“既然谢里正不满,我做主宗田粮食都归新来的村民如何?”

  “那…那两成也行。”谢里正在这少年的注视下怂了。

  何家满也开口了,“行吧。”他还是很不甘心,这谢家老匹夫心肝都黑了,先是用积年陈粮换了他们的新粮,又故意不告知谢家宗田的事。

  王建国沉吟片刻,抛出一个大炸、弹:“我看谢家村和新来的村民已有龃龉,不如分村,各管各的,这样,何家满当新村的里正吧!今年县衙先不要你们那二成的粮食了,以后粮食充足再补上。谢里正可有意见吗?”

  王建国盯着他,谢里正心下苦,这还让这些难民得了好处,闹了这一出,确实把新来的弄出去了,但他也得罪这位县里的农事官大使了,那还敢有意见,不然这位大人得吃了他!只得说:“没有意见,大人决定便是。”

  何家满没想到还得了这样的好事,赶忙谢道:“多谢大人!”脱离出去,他们这些逃难的人终于不用受谢家村的白眼了!

  “罗平,拿出笔墨。”王建国当即写了份决断书,一式两份,谢里正和何家满盖手印,他把自己的印章盖上。

  “好了,既然事情已经解决了,那我就回去了,希望别再因为这事找上来了。”王建国警告,特地看了眼谢里正,“还有,谢里正,还有谢农事官,待何家满给了你们租地利息后记得上县衙缴纳税金。”

  王建国带着随从离去,路上,罗平气鼓鼓道:“大人,这谢里正是我见过最坏的人!也太不要脸了吧!”今天这一出戏他跟了全程,罗平觉得谢里正这人讨厌极了,他好气!

  王建国笑笑,“以后你还会见到更坏的呢,更不要脸的呢。”

  “不会吧?”

  罗林道:“怎么不会,就我们隔壁的大叔把他妻子和丈家全杀了呢。”

  “啊,我怎么不知道。”罗平惊讶道,然后就追着罗林问。

  两人嘻嘻闹闹,好不热闹。


第101章 古代种田生活(9)制棉衣送温暖

  自谢家村那事过后, 如今已至十月中旬,天气渐渐凉了起来。

  县令大人甚是忧心,平舆县内大半的人都是逃难来的难民, 这些难民虽有粮食, 不会饿死, 但这天气逐渐冷下去,怕不是会被冻死。

  顾子琰走进县令书房,看到县令愁眉苦脸, 问道:“大人可是在忧心县内百姓?”

  看见他,县令期待道:“子琰, 你回来了, 周大人如何说?”

  顾子琰喝了口茶润润嗓子,“大人说‘必不能让这些百姓无衣蔽体’,九月时, 大人已命人在江州收购了上万吨棉花和麻布, 让我等先统计需要棉衣棉被的人数。”

  县令拍手称赞:“周大人高瞻远瞩, 果真是我辈之楷模,我现在找人去统计人数。”县令正要出门,正好与钟典使和王植在门口相遇。

  两人喊道:“大人要去哪?”

  “你们有何事吗?”县令清咳一声, 做好表情管理。

  钟典使指了指王建国, 说道:“大人, 阿植有事向您报告。”

  “大人, 现在天气渐冷,下官在各地走访时发现,还有许多人衣不蔽体, 如果持续降温,这些人很可能会被冻死。下官甚是忧心, 特来向县令问问,可有对策?”王建国皱着眉,很是忧心。

  “原来是为这事,我们进去说吧!”县令欣喜,能考虑到这步,说明阿植不仅有对工作勤勤恳恳,更是有一颗爱民之心。

  看见顾子琰,王建国有点惊讶,于是问道:“顾先生也在啊?我快半个多月都没看见顾先生了。”

  县令说道:“子琰才从州府回来,为的就是这事,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棉花吗?”王建国猜测道。若有棉花的话,那些衣不蔽体的百姓这个冬天就好过了。

  县令赞道:“阿植果真聪颖,哈哈,就是棉花。周大人高瞻远瞩,已经从江州购买了许多棉花和麻布,现在需在县内统计没有棉衣的人员,这事交给阿植如何?”

  “这部分人员我已经统计好了,那册子正在我身上呢。”王建国从袖中拿出一个小册子,双手捧着递给县令。

  “哦~阿植果然能干。”县令大喜不已。

  翻动册子,上面各种横纵线条交错,形成一个个长方小格,记录得清晰、详尽,何地何人,总共多少,一目了然,县令看了,问道:“这记录方法是你想出来的吗?清晰明了,一看便懂。”

  王建国摇头,说道:“下官幼时不知在何处看到的,只记得这种记录方法十分清晰明了,就给记下来了,在记录时就用了这种方法。”

  县令把小册子递给顾子琰,顾子琰看完,说:“不错,确实一目了然,若此等方法用在账本上,记账会更加清晰,也不会出现许多乱账了。”

  王建国:“顾先生聪明!”

  钟典使听得甚是好奇,“顾先生,给予我看看。”

  顾子琰将册子给他,钟典使仔细查看,“此法有大用。大人,我先退下了。”钟典使心急火燎,恨不得马上去账房试试。

  “钟老还是如此性急,遇见好东西恨不得马上用上。”县令扶须说道。

  “子琰,既然人数已经统计好,快速给周大人去信,棉花拿回来,还需要耽搁些时日加工成棉衣棉裤,可耽误不得啊。”

  顾子琰点头,“是,大人,子琰先告退了。”

  书房内只剩下王建国和县令,王建国提议:“大人,下官有一法,可以加快做成棉衣棉裤。”

  县令惊奇:“你说!”

  “可以在县内聘请懂针线家庭困难的妇女进行加工,县衙提供一个场地,让她们一些人负责裁剪布料,一些专门做袖子,一些专门做棉衣背部,一些专门做领子……最后再让人将棉衣的不同部分缝起来,这样分工,可以加快赶制棉衣棉裤。”

  县令有些不相信,“当真?这样跟一个人单独缝制有何区别?”

  王建国肯定道:“当真,专门做一样可以提升这些人的技术和速度,比一个人单独赶制棉衣快,若县令不信,我们可以先试验一番。”

  “我记得县衙有懂针线的丫头吧?”

  王建国吩咐随从去购买够做20件棉衣的棉花,还有几匹麻布,搬到县衙后院,再让人把县衙里懂针线的都召集在一起,给他们分成两组,每组5人 。

  一组单独制衣,挑选针线较好的人员,一组进行不同分工,每人制棉衣的不同部位,看看她们谁先完成。

  到傍晚时候,罗平来报。声音难掩激动,“大人,第二组已经完成了。”

  “知道了。”结果在他意料之中。

  县令听完他的禀告,还是很相信这个结果的,单独制衣的那组针线是真得不错,连教导他小女儿刺绣的花嬷嬷也在,那可是几十年的绣娘了。

  县令点头,“行,到时候就依你的方法。”

  王建国询问:“那现在可以招工了?此事还需早点准备为好。”

  “可。这事就由你负责。”县令拍拍王建国的肩膀,心里赞叹:这样才是国家栋梁之才。

  *

  得到县令的同意后,王建国开始在县内贴告示,招200个懂针线活的女工,不论年龄大小,优先聘用家庭困难的。不过三天,就已经招满了。

  平舆县到府城,若是骑马,只需3天就到了,但是运送棉花来,至少得5天左右。

  因此这几天,王建国还在布置棉衣加工厂,厂地在县衙内,县衙修建得很大,现在还有许多空置的房间,经过一番布置,倒有模有样了。

  等场地布置完毕,棉花和布料也已送到,王建国通知女工来上班。

  县令也来视察过,当时就直拍着王建国的肩膀大赞,“阿植处事细致有规划,很让人放心!”

  到了十一月中旬,天气更冷了,女工赶制棉衣的速度慢下来。

  县令查问进度后,也跟着皱眉,“如今才赶制出一半棉衣,照此进度下去,恐怕得到十二月才能把棉衣赶制完。”

  他现在穿上薄棉衣已是觉得有些冷意了,那些还穿着破旧单衣的百姓恐怕更觉寒冷。

  “为了赶制棉衣,这些女工从早到晚不曾停歇,已非常劳累,所以下官决定再招些女工。”

  “可,我现在可给下军令状了,在十一月末必须将所有棉衣赶制出来,若需钱财可直接从账房支取。”县令严肃地说道。

  “是,保证完成。”他记得自己有几个制衣机器人,到时候让他们也跟着赶制棉衣。

  招工的告示已经贴出去,但来的人没有几个,王建国做起了小蛀虫,每天悄悄将一些棉衣麻布放进空间,带回家,让制衣机器人赶制棉衣。

  制衣机器人速度很快,每天至少能赶制200多件棉衣,虽没有招到几个女工,但在十一月下旬的尾巴尖上,所有棉衣已经赶制好了。

  此时,只剩下最后一批百姓没有得到棉衣,为了保证棉衣能到百姓的手里,王建国每天都要跟着运送棉衣的马车去送,今天是他最后一次送棉衣了。

  这次去的地方是洛鱼镇,这里好些人都是养鱼为生,在平舆县内算是比较富裕的小镇,但是洛鱼镇下有个懒汉村,出了名的贫穷,他们今天去的就是这里。

  懒汉村不叫这个名字,反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杏雨村,但是由于村里面的人都很懒,喜欢小偷小摸,乞讨为生,不事生产。

  多说一句,县城里乞讨的基本上都是这个村子的。

  懒汉村有100来人,大都是单身汉,娶不上媳妇,周边村邻都知道这个村子的德行,也不敢将女儿嫁到村子里来受苦。

  为了不让这些人饿死,县府每年都会给予粮食补助,这样做反而没有让懒汉村的人勤劳起来,反而是没粮食了就向县府要。

  他们村里的地都是荒着的,没一人种地,也许有些人不是这么懒,也想种地,但村子里懒汉多,经常这家顺点吃的,那家摸点东西,种个东西还没成熟呢,叶子都被人薅没了,久而久之,都随大流了。

  县令对此头疼已久,劝农官都劝过不知多少回了,懒汉村人依旧如此,把他们“懒汉”的名称发扬得更加闪亮、耀眼,让其他镇的、村的一听到这个名字,皆鄙夷不已。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