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只当是个笑话一笑而过,没想到对方连正常的宣发费用、广告费都付不起,甚至想打着米高梅的旗号在《纽约时报》上低价刊登广告。 也不知道对方想刊登几毫米大的广告?够不够把《多格板箱》四个字印进去。 这里是报社,可不是救济社。 不过这件事倒是突然提醒了他。 罗伯特沉思片刻,一通电话拨给了手下的一位文字功底绝佳的编辑: “米高梅收购联美的具体事项细节还没人报道,我这里有些资料,你拿来撰写文章吧。文字要...主题稍显偏激些。” 刊登广告收取的费用,还没有报道格里菲斯如今落魄的处境的文章能够带来的报纸销量收益多,他可不是傻子。 * 大洋彼岸正蹭着库布里克家跨国长途电话费接听律师来电的奥斯蒙德脸上露出笑意。 “你确定要求打折这种主意能起作用吗?”帕特里克·西奥多的声音听起来十分困惑,他欲言又止,感觉还是有些不妥当。 “这一句‘打折’能让《纽约时报》愿意打骨折为我免费宣传、打广告。” 奥斯蒙德用头和肩膀夹着听筒,双手在钱夹中翻找着名片堆之间利亚姆留给他的那张,写着联系方式的餐巾纸: “你等着瞧好了。” ---- 晚上十二点更入v章呀~麻烦大家多多支持了呜呜呜,新章订阅对俺很重要 我想不出来文案所以先把预收旧文案挂上... [美娱]v我50,买个教训进专栏可见 系统:好消息,我来实现你的奥斯卡梦想! 男主:哇! 系统:坏消息,得氪金。 男主:哦。 系统:好消息,别人给你氪。 男主:…你给我等一下。 系统:坏消息,有人氪了一个亿让你下海。 男主:(您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 感谢在2023-03-03 18:34:35~2023-03-03 23:37:1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眼球干燥剂 6瓶;入眠 5瓶;TeRiRi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4章 营销鬼才 电话响了四声。 “...喂?” 悉悉索索的声响过后, 响起稍有些模糊的清澈声音。 奥斯蒙德依旧偏着头用肩膀夹着听筒,双手从桌上抽了一张库布里克的名片,在卡片背后写下利亚姆的联系方式方便自己保存:“是我, 奥斯蒙德。” “奥兹?怎么了吗?” 听筒那头又传来了悉悉索索的声响,随后利亚姆·海恩斯的声音清晰了起来。 “我忘记询问你要在职员表上匿名还是使用艺名?或者真名。” 奥斯蒙德拿起听筒, 向他解释。 “还可以匿名吗?” “通常来说不可以。但我还不是导演工会的成员,所以无所谓。” 奥斯蒙德耸耸肩,倘若换做任何一个演员,他都不会打这通听起来有些荒谬的电话, 提供一个几乎从未有人尝试过的选项,但对方不为任何好处地帮了他:“如果你不想借机加入演艺圈,承受经纪人和制片人的轮番轰炸...可以选择匿名。” 尽管匿名的作用可能不大,但他邀请对方参演时,利亚姆·海恩斯似乎对追名逐利毫无兴趣。 也许利亚姆只是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 坦白说, 奥斯蒙德自认为做过不少利用他人的坏事, 比如顶着联美的名号邀请肖恩·康纳利参演,比如他将要实现的, 利用《纽约时报》为自己做免费宣传...他很少良心不安, 也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的做法是否合适。 因为尔虞我诈利用信息差牟取利益是演艺圈的常态。 但利亚姆到底是他的救命恩人。 这孩子柔软善良的性格天生不适合圈子,奥斯蒙德不打算以怨报德, 他决定尊重他的选择。 “如果这样做不会让你为难的话。” 利亚姆温和的笑声透过电磁波,添加了几分不真切的朦胧。 “一句话的功夫。” 奥斯蒙德只当他是在客套,叮嘱了他几句注意事项之后, 将话题挑到了另一个方向:“我包里的三明治是你放的吗?” 那个被他扔掉的坏掉的三明治, 看起来很像他第一次见到利亚姆时他手上拿着的三明治。 当时自己拙劣的开场白他到现在都还记得, 稍一回忆便觉得有些尴尬,因为那让他听起来像个馋鬼。 利亚姆轻快地肯定了他的疑惑:“对啊, 你不是想尝尝吗?那天拍摄的时候你好像没怎么吃东西,我就在便利店又买了一个。” 他突然想到了什么,疑惑了一声:“...我好像忘记告诉你了,它不会放坏了吧?” 他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紧张,掩不住惴惴不安的担忧,甚至自责。让本就不打算责备他的奥斯蒙德的指尖泛起一些古怪的酥麻痒意。 “...没有,我只是刚好想起问你。” 卷曲浓密的眼睫垂落,遮掩住流光的法蓝色瞳孔,他压低了自己的声音,声线难得柔软:“三明治很好吃,谢谢你。” * 库布里克拿着女儿撰写好的文章仔细修改着。 说是文章,但因为不能泄露电影内容,其实只是篇简短的、夸赞电影镜头和情节的推荐点评。 文章将会被传真给影评人杂志和影评电视节目,作为投稿,为《多格板箱》进行预热宣传。 因为不涉及剧透,所以词汇大多是些褒义的、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组合词汇,起不到详实客观评价一部电影的作用。通常来说影评人杂志不会接受这类近乎等同于宣传广告的投稿。 但奈何对方是大名鼎鼎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导演界的神话。 他之于电影就如同梵高之于艺术。 他老人家亲自写的影评,亲手投的稿件,那还了得。 收到传真的英国本土影评杂志的主编捧着纸张四处询问:“《多格板箱》是谁的电影?哪个国家?哪家电影公司发行的?” 而美国《电影评论》也同样收到了这样一份传真。 “库布里克的影评?可笑,已经有那么多关于《闪灵》的影评了,这些人还没看够吗?” “什么?库布里克写的影评?!”编辑不敢置信地接过了那张纸:“帮我打个电话回去确认一下,真的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本人?” ... 于是第二天中午,米高梅的宣发部门主管乔迪看着桌子上摆放的《纽约时报》与《电影评论》,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纽约时报》娱乐头版:“米高梅收购联美内情:割弃联美只为发行学生电影!” 《电影评论》封面:“斯坦利·库布里克亲笔力荐,只为一部学生电影!” 共同且寻常的词汇“学生电影”,竟然在报业和杂志业两大影评巨头的文章标题中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 他猜的倒是没错,奥斯蒙德真的去联系了报纸和杂志做宣传。 只是这宣传不仅比他想象中的早了两个星期,还以一种他未曾预料到的冲突与争端的形式展开了。 《纽约时报》的评论稍显偏激,内容与奥斯蒙德的电影没什么关系。除了标题以外,全文没有提过这所谓的学生电影是谁拍的,拍的又是什么内容。 文章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自大协议”,嘲笑他已经走投无路却认不清现实,眼高手低、自视甚高,居然敢向米高梅承诺会在三年内拍出票房上亿甚至有资格冲奥的电影。 “我们采访了几位已从联美电影公司离职的员工,他们一致认为,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之所以会做出将公司出售给米高梅的决定,是因为联美高层经投票一致认为联美不应该帮助奥斯蒙德宣传发行他的学生电影。因为他的学生电影绝对会亏本,没有必要再为这部电影投入宣发费用。那只会让联美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他显然小肚鸡肠怀恨在心,且鼠目寸光。仅为了低价发行一部学生电影就将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联美卖给K·科克里安,毫无疑问是将联美推入了深渊,是对电影艺术的玷污,是对联美员工的轻视与不尊重。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为了自己浅薄的利益,使得员工被迫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失业破产。他的目光短浅,也注定会为自己的傲慢与狂妄的承诺付出代价,米高梅也会后悔接手联美,后悔向奥斯蒙德伸出援手。” 《纽约时报》从哪得知那么多签约的细节?又为什么对奥斯蒙德那么大怨气? 乔迪百思不得其解。 而《电影评价》的文章观念几乎完全与《纽约时报》站在了对立面。 库布里克的亲笔影评可是个重量级的话题,能带动杂志的不少销量。 但如果仅仅将简短的影评放上来,肯定会令人大失所望。 于是编辑绞尽了脑汁。 无法继续从库布里克这边下手,就去深挖这部《多格板箱》的电影内容、导演、演员,凑也要凑个几千几万单词。 但他的人脉和情报显然逊色于《纽约时报》,没能得到联美收购案更多的细节,也根本对电影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重点讲解了演员和导演的事迹。 “斯坦利·库布里克认为这部电影大胆而富有新意,令人眼前一亮。笔者认为这主要是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功劳。” “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父亲布鲁诺·格里菲斯收购了联美,即便经营不善使联美破产,也无法否认他确实对电影业和联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奥斯蒙德从小耳目渲染,年仅两岁就跟着父母参观拜访了《2001太空漫游》的拍摄片场,在进入纽约大学进行系统学习电影制作前,曾经担任库布里克《闪灵》的电影助理。库布里克是他电影路上的导师,对他的影响颇深,也直接影响了《多格版箱》。”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得知,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SAT成绩和入学短片非常优秀。出于学校对学生隐私及版权的保护,我们无从得知短片的题材和内容。但据悉,奥斯蒙德本人的作品使得南加州大学与纽约大学电影系对他进行了争抢。” 这话说得有些过高了,南加大和纽约大学都想要他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身后的联美,而不是他的短片。 “...最终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更胜一筹,马丁·斯科塞斯亲自将奥斯蒙德招揽到了自己的麾下,对他赏识有加。” “《多格板箱》实际上是一部用于交付大二上学期课题作业的影片,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为它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故事题材致敬《闪灵》,投资400万美元,邀请来了著名演员肖恩·康纳利、娜塔莎·金斯基、马歇尔·保罗等,乐曲选择与配乐也请来了...”
307 首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