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易法则是由官方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个政策是可以维护市场的,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但是又大大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利益受损加四。” …… “王安石变法,利益受损者无数,也就树敌无数,最后放眼望去都是敌人也就不稀奇了。”】 宋神宗冷笑,骂骂咧咧道:“国家都要完蛋了,还在为自己的利益而阻止变法都是国贼!当杀!”他可不是没有实权的皇帝,逼急了,反正老祖宗的规定破一次也是破,也无所谓破他个无数次! 还是那句话,国家都要完蛋了,看他敢不敢豁出去。 【“除了这些富国的政策,还有通过各种“强兵之法”的推行,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和质量。 因为这些强兵之法,可以说是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达到强国的结果。“】 宋哲宗连连点头,只恨未与王公生在同世,但推行新法他势在必行,谁也不能阻止他。 【“变法的这些政策的本意都是好的,但是朝廷的政策是一回事,真正实行下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说青苗法的初衷是想抑制高利贷的发展,缓解土地兼并,可真正实行下来青苗法的结果就是逼迫老百姓借贷。 朝廷颁布政策到下面,为了政绩,各地县官不管你需不需要,都要给你摊派指标,本来是市场行为,百姓应该有选择的权力,结果却变成逼迫百姓强行借贷。” “还有其他措施,如果地方官员能真正落实下来倒是好事,但是地方官员却不一定是愿意,毕竟这里的利益链嘛,呵呵……不给你歪曲一下就不错了,更别说好好推行新法。 最后好好的政策就变了味,连宋神宗都开始怀疑变法是否正确,因为他没有看见很好的效果。 变法的阻力是那么强,反对的声音是那么大,利益受损的是方方面面的人,哪怕百姓都未必感恩。 宋神宗支持变法不是没有压力的,结果付出和收入却远远不对等,这换谁也是要怀疑一下人生的。“】 宋神宗苦笑,只怪他还不够坚定,哪里知道后来他那个垃圾儿子就…… 宋哲宗眼里绽放寒芒,他离亡国就差一代?谁还敢说不需要变法,都去做亡国奴吗? 宋钦宗欲言又止,就算是临时继位,没当多久的皇帝就成为阶下囚,但我也是个皇帝来着……是两代...... 【“本立志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宋神宗碰上决心变法的王安石,两个人一拍即合,这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变法途中出现各种问题,加上反对派的呼声越来越多,宋神宗也有点扛不住,支持变法的决心开始动摇。 这对于变法是致命的,没有皇帝支持,变法怎么可能成功呢?除非王安石像张居正一样自己手握大权,可是遗憾的是王安石还没有那样的权势。 王安石变法是依托于皇帝支持的基础上的,可是当皇帝不再支持时,变法也就注定失败。” “在宋神宗动摇后,反对派更是乘胜追击,连后宫中的太后等都明确反对,王安石更是被两度罢相,可见变法的曲折,但是此时变法还不算彻底失败。 当宋神宗去世,年幼的新帝继位,太皇太后监国,任用旧派,彻底废除新法的所有措施,才真正宣告变法彻底失败。“】 王安石脸色还算好,毕竟他早就知道结果。 宋神宗强打起精神,这次他会更坚定支持王卿的! 就是,想到太后,他忍不住皱眉,人的寿命问题他无能为力,只能是好好养着自己的身体,但是万一还是按照既定的命运死了,太后当政......那岂不是又要人死政消? 毕竟是亲娘,又不好做什么。 宋神宗苦恼的思索自己要是死了该做点什么保障。 宋英宗看了眼皇后,高滔滔不动声色道:“官家?” “皇后就那么不看好变法吗?”宋英宗爱重皇后,说话也委婉许多。 高滔滔沉思片刻,然后摇头道:“天幕说,太子继位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可是最后结果如何?连太子自己都几乎放弃,可见变法难成。后来幼主继位,主弱臣强,自然当以稳定国家为主,哪里能再冒险推行新法?说不定国家都要提前几十年灭亡了。” 她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旧法是慢性死亡,但幼主继位的情况下再执行那新法指不定立刻暴毙。 宋英宗松了口气,那倒是。 【“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很遗憾。 但是话说回来,王安石变法也不是就真的完美,就像青苗法,实际上来说王安石把青苗法想得过于理想化,他也从未真正到乡下了解民间疾苦,没有从事情的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民间借贷虽然利息高,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百姓也不会选择去借高利贷。 但是青苗法推行以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就有了借贷额,地方官有了指标任务就会强行摊派,借钱变成了一种义务,这就是给不需要借钱的百姓增加了负担。 这其实是青苗法本身的制度缺陷。” “所以说,王安石对变法是理想化的,与实际也是存在差距的。 而且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 但是这是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变法导致国富民贫,而这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是大相径庭的。 而且新法实行也过于急进,在落实的过程中更是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最后就变成了谁也没有讨得了好的情况。“】 王安石脸色一白,他抿嘴,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他尽量冷静的思考,至少他现在还有改进的机会。 【“但是这场变法并非没有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变法,宋神宗年间的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增强军事实力,改善当时边患问题,获得对外作战的大胜。 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大宋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或许这场变法有诸多的不足,但是依然瑕不掩瑜,对大宋是起到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哪怕只持续十几年,也仍然有所不同。 后面大宋那么快完蛋真的和王安石没啥关系,明明朝廷是有实力抵抗的,但是徽钦二帝直接不抵抗,把国家拱手让人,这能说什么。 这完全就是徽钦二帝的问题好吧。 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在宋徽宗继位后那些年,明明没干啥,为什么大宋还一副繁荣的景象,还不是靠前面留下的大好江山,不然靠宋徽宗整天搞艺术治理国家吗?“】 宋神宗脸色一黑,果然天凉了该死儿子了。 【“王安石变法是正确的,也是当时大宋朝廷到达临界点必须要有的转折,但是这其中的不足之处仍待改进。 这边建议多下地方了解民生需求,结合实际变法,还要善于宣传,给百姓讲政策要通俗易懂,不要拽文,对地方官员更是要上心,不要让他们歪曲事实,把措施真正落实到地方。“李一提醒一下,其他的她也不太懂,但是国家天天宣传的各项政策还是懂一点的。 要落政策,要看执行,也要多宣传,让百姓知道这回事,不然就是一堆废纸令。】 宋神宗握着王安石的手,殷切又带着三分羞愧道:“介甫,此前是朕不够坚定,险些误了国家,卿可愿与朕再来一过。” 王安石郑重道:“只恐陛下不愿为之,若陛下愿行,臣虽死不悔。”
第189章 【“王安石变法有利有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却“夺穷民之铢累”,推进了军队建设却依旧“痛抑猛士”,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造成“民苦于役”。 而朝廷中新旧党争非常严重,彼此攻讦,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推行不便。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两次辞去相位。 但这次变法总体上在神宗支持下仍基本推行。 直到元丰八年神宗死,其子赵煦即位,幼主登基,由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高滔滔虽然反对变法,但是大宋在其听政期间稳定发展,安稳过度到宋哲宗手上。 而宋哲宗类似其父,并且是一个更坚定的主战派,同样支持变法。 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 新党执政后,逐步恢复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 可惜的是,后来新党内部自己出现分裂,使新法大受影响。” 顿了顿,李一继续道:“宋哲宗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主战派,在军事上,他一改元祐弃地求和的政策,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又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 在军事上成就斐然,可以说是一位很积极进取的皇帝。 但是,大宋皇帝总有那么点奇怪的宿命,稍微不错的皇帝总是会死的早,而不咋地的垃圾却总能活得久,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大宋就这样居然没有短命的亡国也是稀奇,可能这就是苟延残喘的威力吧?“】 被狠狠讽刺的大宋:丢脸,很丢脸,特别脸! 赵匡胤抽了抽嘴角,别告诉好不容易出个好苗子就早早没了。 【“宋哲宗身体一向不怎么好,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年仅二十五就去世了。”】 宋神宗闭了闭眼睛,不止为英年早逝的儿子痛惜,更是为大宋的命运痛惜。 天命亡我大宋吗? 宋哲宗眼睫毛微微颤抖,居然这么快吗? “官家,您要保重身体,大宋不能没有你啊。”快成为亡国之臣的臣子们各个悲呼,十分真情实感。 眼看宗室没几个成气候的,边境又虎视眈眈,这要是又碰上那宋徽宗那样的“人才”,不得完蛋啊。 宋哲宗好笑想:这大概是满朝文武最真心的一次了吧? 可是,他真的不想死,他还有那么多抱负,他还放不下大宋…… 【“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不提也罢。 总之,高滔滔和宋哲宗主政期间,大宋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十分繁荣。 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
257 首页 上一页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