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项羽征战沙场,若是信命,早该在国家灭亡时就死了。 他挣扎到这里,可不是为了输给他刘邦的。 这一次,他要赢!
第166章 汉王刘邦深深吐了口气,他自语道:“接下来有场硬仗要打了啊。” 张良笑了笑,“可这也是最后一场了。” 刘邦笑了,豪迈的撕了一个大鸡腿,咬嚼着,“好!好!好!” 干他娘的项羽,他还怕他不成,赢了乃公就皇帝,天下之主好吧,当年看着始皇说出大丈夫当如是的话那就是佳话,而不是口出狂言。 连天幕都说他能赢,他民心所向,他会赢! 【说完项羽,李一停顿一下,似乎在思索什么,然后又突然开口:“董仲舒,一个很难让人评价的儒家大佬。”】 儒家。孔子眼神一动,放下刻刀,拢了拢衣袖,一本正经的看向天幕。 天幕说了那么多人,倒是难得说起儒家。 唔,后世儒家似乎发展的不错。孔子边听听思索,就是总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了,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时代在向前,事物在推陈出新,按说学说也有所变化不同是挺正常的,但儒家怎么说呢。” 李一摸了摸下巴,“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儒家,那就是妖魔化。” “斯宾塞。约翰逊说过: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这实在是至理名言。” “两千年多前的孔子恐怕都没有想到儒家在历史中会有怎样的地位,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起伏跌宕,而他自己又变成什么样的象征。 当然,这种事情想不到是正常的,如果不是往前看,谁又能想到呢。”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时代的主角,但是孔子和儒家一定是最有存在感的配角吧,当然,如果以话本角色来说,那就是主角的贵人大佬之类的角色才对。”李一捂嘴笑道。】 很多严肃的老夫子都眉心一跳,这天幕未免太无礼,怎么能把话本这种不入流的东西和圣人还有儒学相提并论。 偏偏他们又拿李一没办法,最后‘只能气恼的骂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孔子与他的儒家那就是历史上的常青树,都说没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可实际上呢,世家也有覆灭的时候,而儒家才是真正的长盛不衰。 在今天,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孔子得到正名,儒家作为历史上份量及其重的学说,又怎么可能真的舍弃呢? 哪怕有糟粕,可是传承几千年的儒家学说思想,却早已在国人心里根深蒂固,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依然被影响着。” “从儒家起来以后,除了建国前被极端的批评过,何曾跌落呢? 可那个特别的年代,极端尊崇西方文化,极端批评本土文化,归根结底都是爱国者在无望的黑暗中寻找出路罢了。哪里是真的要抛弃自己的根呢。“李一感叹道,然后就意识到自己又扯远了,忍不住咳了两声。 害,反正也是讲故事,哪个时期的也不是很重要对吧。 咳咳。 “总之儒学作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孔子的地位一直是崇高的。”】 孔子想,天幕的形容词是真的听着不太对。 【“但是事实上儒学一开始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其一罢了,是显学,但是没办法独占鳌头。 儒家真正意义改变,是自董仲舒开始。” “董仲舒,一个说起儒家就难以绕过去、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成就了儒家,也为儒家的骂名埋下后患。”】 刘彻眼神一闪,哼笑道:“按天幕的说法,不应该是朕成就儒家吗?” 他露出似笑非笑的神色,其他人却都神色一凛。 卫青心知,那位董大人怕是讨不了好,除非……他看向天幕,依照天幕的意思,只怕以后儒家会裹挟君权。 陛下以儒家为利器,却不是让这利器来伤己的。 董仲舒严肃的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遗憾,陛下是独断专权的皇帝啊…… 【“对董仲舒的评价,汉代最权威的两位史学家、两部史书,却差异巨大。 班固的《汉书》对董仲舒极尽称赞,而司马迁的《史记》却近乎轻描淡写,甚至多含讥讽。 当然,这可能是司马迁和董仲舒同辈,所以不能正确认识到董仲舒对汉朝乃至往后千年的影响。 而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是后辈,在儒家学说已经影响深远的时代,所以董仲舒推崇备至。” “学说是需要时间考验的,而董仲舒所推出来的儒学,已经在历史证明过。” “那么两千年被推崇备至,一朝骂名加身,董仲舒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拧眉,所以他就是个名头吗? 孔子觉得有点好气又好笑,又好奇儒家在后世,在这董仲舒手里变成什么样。 至于学说有所变动,因时而异,因地制宜,这样的道理他自己人也懂。 大周和现在那也是不一样的,后世和现在不一样出现变换也正常。 当然,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在当时谁也不能肯定,但是孔子希望的好的。 只是,从天幕来看,可能不太乐观。孔子摸了摸胡须,无声叹了口气。 再看看吧。 儒学是他的心血,他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主张可以得到君王的重用,却始终不得结果。 他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宾,而是在诸国征战的时代,列国都不需要儒学。 这是他人生的大憾事,可如今听到后世儒家独占鳌头,他却没有觉得多高兴。 一叶而知秋落,他观天幕也当知道儒家走上他都不能预料的道路。 妖魔化......孔子垂眸,拿起刻刀,他得好好想想。
第167章 【“在了解董仲舒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被汉武陛下所推行的大一统。 我们一直强调大一统,那么大一统是什么呢? 它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一统”概念只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 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大佬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孔子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 《吕氏春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管仲甚至还提出了具体制度上的大一统。 ……这都是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大一统”观念的不同表述,但他们都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统一。 还有诸如墨子孟子荀子都各有其理论,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他们的思想理论。” “而这些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成了现实。”】 无人注意之时,嬴政眼里闪过一丝黯然。 他计划好一切,却都被毁了。 【“从秦始皇开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但是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暂,所以真正系统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的是董仲舒。 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这是说,封建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变的。 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创造全新的儒家思想。” “当然啦,汉朝的大一统并不能全部归功于董仲舒,准确的说,是司马迁著《史记》完成了血缘谱系的缔造,为祖先崇拜夯实了人文基础;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完成了国家统治的法理性构建; 而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则用铁骑刀马诠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真理。 诚然董仲舒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人的功劳。 举例: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等人把匈奴打回老家,反而让匈奴南下,那么国家都不能统一了,谁还在乎什么学说呢。 是以孝武皇帝不惜国力也要打匈奴,实现内外一统。”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方面的大一统,这是每一个当时人的功劳。” 李一表示自己是很严谨的,并没有不喜欢董仲舒。 好吧,还是有那么一啾咪的,毕竟那些年听了无数董仲舒的坏话咳咳。 但是,人长大了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别人的优缺点。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嘛。 假如董仲舒那么不堪,那么儒家就不会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常青树,被历代统治者所重用。 “当然,到了后面大一统概念又有新的变化,但是就如我说的,因时而异嘛。” “回到董仲舒,汉朝的大一统不是董仲舒一人缔造的,但毫无疑问,他提出成熟的理论体系。 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董仲舒敏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诸侯各自为政。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他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毫无疑问,董仲舒这一套春秋大一统深得陛下心,于是儒家在汉朝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其中关于孝武皇帝是否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尚且存疑,有说有,有说没有,本人也没有深入研究,在此就不多做说明了。“】 刘彻:?虽然他“罢申、商、韩”,虽然他确实“绌抑黄老,崇尚儒学”重用儒家学说,但是还没有到罢黜百家的吧?
257 首页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