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才又显出来了李斯的才智过人。 李斯在秦国的形势眼看大好,怎么会想前功尽弃呢,于是他写下一封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要知道李斯写文章的水平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好,不但写的好,还总能写进嬴政陛下的心里。 哪怕李斯不是丞相,大概也能靠这手文章在青史留下姓名。 这样的水准,自然是非常高的。“】 秦始皇微微颔首,李斯那一手文章奏折确实不错。 李斯也颇为自得,他这一手好文章,向来为陛下所青睐,没想到连后世也赞赏有加呢嘿嘿,人果然得有点特长。
第161章 【李一兴致勃勃道:“《谏逐客书》可是名篇佳作,最重要的是可以透过这个看政哥的小爱好哈哈哈。” “前面一段李斯先先历数历代先王重用客卿获得成功的事迹,举例证明他国来的客卿也是有很靠谱很能干的,不能一概论之,一起打死。”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 “古今写文章可真是一个套路,举列说明再得出结论,写作文可以借鉴借鉴哈哈。”李一心想,要是她读书的时候看古人大宝名篇佳作,说不定作文分数就不会那么拉胯了嘤。】 李世民好奇在群里@了一下秦始皇 【唐太宗李世民:这里面真的有秦皇的小爱好吗(偷笑.jpg)】 刘彻来了兴致,回忆一下谏逐客书的内容,然后嘿嘿一笑。 【汉武帝刘彻:哦哦,始皇,是昆仑的美玉好还是和氏璧好,是随侯珠好还是太阿剑好。 秦始皇嬴政:……】 嬴政无语,后世的皇帝怎么那么八卦,无聊。 【李一露出和刘彻同款笑容,“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始皇帝陛下喜欢什么呢?他喜欢昆山玉,喜欢随侯珠,喜欢夜明珠,喜欢太阿剑,也喜欢骏马等,但是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 如果大王只喜欢秦国原生的,就不该用这些东西啊! 这些宝物,秦国不出产,而陛下却喜欢它,为什么呢? 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那敲打着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呼叫而悦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类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 现在抛弃了敲击瓦器而接受《郑》《卫》之音,屏退弹筝而求取《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适合观赏罢了。”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如今选取人才不问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去,是客卿就要一律驱逐。 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轻视的是人民。 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好家伙,李斯是懂得对比,举例政哥喜爱的东西,都不是从诸国进口来的,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可以留下,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要因为身份的因为被驱除,这样做对吗? 像政哥这样有立志统一天下的人,那必须决得不对啊。 整篇文章说道这里,其实就已经足够打动政哥,让他收回驱逐令,毕竟秦国的发家史还真的离不开来自其他国家送来的人才。 当时收人才的时候还笑那些国家有眼无珠,总不能自己也做这样的人吧。“】 李世民收起取笑的神色,不由自主的点头,“李斯虽然人品有瑕,此篇文章却是说得极为有道理。” 大唐到李世民这里也就第二代,对于人才总是不嫌多的,昔年剿灭各路起义军,他总是不计恩怨,任用很多人才由此更加被拥戴。 接收太子势力时,也是如此,也因此才有魏征全心效力,嗯,就是有时候忒烦人了。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里李斯就说明逐出他国客卿的后果,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自己损失人才,削弱自己不就是在强大敌人吗? 这只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说道可真是太犀利了,可不就是,人才从来不嫌多,如果只用秦国自己人,那就是放跑六国的人才。 是六国的人才多还是秦国的人才多,这还用说吗?六国加起来多少人,秦国才多少人,人越多出人才也就越多,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而现在秦王你却放弃这么一条获取人才多大途径,您这是真的想要统一天下吗?” 李一补一句,“后面这些是我揣测文章的意思,李斯当然不会说的那么直白啦哈哈,毕竟他还想在政哥手下干活呢,哪里会骂政哥傻。 咳咳,当然我可没有骂政哥的意思,我就是在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而已,这波是李斯的锅。“】 李斯:emmm我可真是谢谢你…… 【“最后就是全文总结概括啦。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全文大概就是这样,整篇文章写得是真的有理有据,并且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很适合做范文哦。”李一竖起大拇指,“要不然说李斯的文笔是很nice的。”】 嬴政颔首,当时他确实是生气之下才发布驱逐令,还好李斯劝住他。 【“李斯这篇文章上奏后,果然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此后被越发重用。 毕竟由文观文,可以看出李斯的卓越识见,也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还是是一个好策略,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而其中表达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谓是识高文亦高。 所以《谏逐客书》才在千百年后依然被看重,嗯,并且要背。“这才是重点!】 李斯露出一个微妙的笑容,要背啊,这可真是……多不好意思啊,回头有事没事多写几篇,当然他也不是想让后世学子多背些文章,就是给后人多留下点笔墨而已。 李一:……人不能,至少不该这么不做人!
第162章 【“李斯在乱世中挣命,进而一步步成为大秦的丞相。 他的崛起并非偶然,他选择了大秦,大秦也选择了他。 从他曾经只是个小吏可以看出李斯的出身和萧何应该是差不多的,不算什么豪门大家,但是也能供养子弟读书识字,当然,读得多深是没有的,所以后来李斯去了荀子进修。 他不甘于现状,就如同秦国也不甘现状,他们都有豪情壮志,都有勃勃野心,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李斯选择秦国,也非秦国不可。” “去其他国家未必不能出头,可是到顶也是一个诸侯国的丞相,唯有秦国锐意进取,未来不可预测,所以他辅佐秦国统一天下,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丞相。 这就是选择目标不同所能达到的顶点的不同。” “李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臣,在始皇陛下亲政之后,李斯也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才华,《谏逐客书》后更是获得重视,被封为廷尉。” “秦国横扫六国的事迹就不多说了,李斯对于大秦的贡献更多的在统一天下后百废待兴的建设。 秦国统一天下后,百废待兴,李斯为秦王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诸如反对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李斯的这些建议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当时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反对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在大秦以前实行的一直是分封制,哪怕天下一统之后,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也是争夺不休,但是秦始皇认为天下已经统一,再分封诸侯国,不利于统一,也容易再重蹈覆辙周朝的结局,于是采用李斯的建议。 这一举措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并且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而后又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措施,使人们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使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方便,增加六国遗民对大秦的认同感。” “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 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 “统一度量衡:将度、量、衡都规范统一,并且在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一措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而统一货币更是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李斯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也就是大家都说的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修弛道,车同轨是秦国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 “说秦已亡,可是往后两千年,人们依然生活在大秦构架的框架里,方方面面都有着大秦的影子,而这些都是李斯的功绩。” “李贽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始皇帝当然是掌控大秦这辆巨大的马车的人,王的重要性看其他六国就知道了,如果大王不争气,手下贤臣良将再多也无用,照样灭国。
257 首页 上一页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