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耽美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鉴罪者2

时间:2024-09-04 16:00:05  状态:完结  作者:吕吉吉

  “就是这顶帽子!”

  负责操作电脑的警察在小闻警官兴奋的叫声中暂停了视频,所有人一股脑儿凑过去,脑袋挨着脑袋,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个清楚。

  “应该没错了。”

  庄越庄警官确认过屏幕里的画面,又转而看向手中的截图,两两对比后,对一旁的沈遵沈队长说道:“确实是同一顶帽子,而且身形和走路的姿势也很像,应该是一个人没错了。”

  警察们正在与“阿炳理发”对比的,是他们从市二医院住院部出入院处拿到的监控。

  事实上,就连沈遵沈大队长也没想到,两个案子会以这种方式迅速并案。

  昨天中午,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十三个小时之前,戚山雨等人发现了死在自己的小理发店内室的黄炳添。

  他的死因很明确。

  负责尸检的冯铃很快给出了结论:黄炳添先被钝器多次敲击头部,在奄奄一息之际又被剪刀从斜侧方插进喉管里,刺穿了多条大血管,血液倒灌进呼吸道,失血过多和窒息同时而至,很快就死于心肺循环衰竭。

  同时,冯铃还告诉了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

  因为小戚等人发现得及时,法医们能很准确的判断死者的死亡时间——黄炳添被发现时,大约只死了一个小时。

  “阿炳理发”店内的监控被人关掉,连接监控的平板电脑被暴力拆下后带走,且凶手具有一定的反侦查知识,没有在店内留下新鲜的指纹。

  更遗憾的是,“阿炳理发”是一家对外营业的商店,就算生意清淡,但毕竟店内客人来来去去,排查可疑DNA的工作量极大,而且结果排查起来也会非常费时。

  好在死者遇害的时间非常明确,有了冯铃提供的这条重要线索,警方要追查凶手就变得容易多了。

  几乎一分钟不耽搁的,警察们挨家挨户采集了“阿炳理发”附近的监控摄像头记录,把范围锁定在九点到十一点三十分两个半小时内,开始逐一排查可疑人员。

  与此同时,市二感染科报了一张特殊的传染病卡,说他们收治的一名患者,确诊了是在国内鲜有上报的“拉沙热”。

  这种在西非小范围流行的传染病,在国内只有个位数的上报记录,且无一例外都是输入性病例,感染者有明确的近期旅非史。

  而最近一桩拉沙热的上报记录,正是漂进明珠市绿水港港口的“幽灵船”上的21号女死者。

  公卫系统接到市二上报的拉沙热传染病报表后,敏感地察觉到二者可能有关联,立刻与专案组取得了联系。

  一听这件事,明珠市和鑫海市两地的警察都沸腾了。

  奉命到市二调查的警官们很快在病人的左臂上发现了一个齿印,从大小和形状来看,九成九是属于人类的。

  ——21号死者曾经在反抗暴行时咬伤过对方,并将他的DNA留在了自己的口腔里。

  有了牙印,以及DNA的双重证据,警方立刻就肯定了,那个躺在市二感染科隔离病房里只剩一口气的病号,就是在十天前劫杀了“幽灵船”的凶徒之一。

  这可惜,这人确实病得极重,连医生都说不准他能不能挺过去,就更别说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意识,接受警方的审讯了。

  好在,警方可以顺藤摸瓜,抓住更重要的线索。

  ###

  “黄炳添,48岁,D市人,在鑫海市生活了二十多年,近十年来一直在桃林村经营一家小理发店。”

  沈遵将黄炳添的证件照贴到会议室的白板上,对下面坐的警官们说道:

  “我们调查过了,认为他很可能是一个情报贩子,兼做赃物的销赃生意。”

  黄炳添的案底很不干净,进出过局子好几次,不是什么严重的罪名,最长一次也就被判了一年半,但经验丰富的警察能通过这些记录判断出他捞的“偏门”多半与港口走私有关。

  “昨天,在他的围裙口袋里,我们发现了‘这个’……”

  沈遵将一张照片贴在了死者头像的下方。

  下面有人提问:“那是什么?”

  “是南洋金珠,很值钱的玩意儿,这种大小品相的一颗得几万块吧。”

  沈遵顿了顿,又补充道:

  “苏禄国是它的最大产地。”

  “哇哦!”

  下面有警察发出了感叹声,“船是从苏禄来的,珍珠也是苏禄国的,说是凑巧,那也太凑巧了!”

  “是的,不是凑巧!”

  沈遵的语气非常坚决,“我们怀疑,其中一个犯人从‘幽灵船’上得到了这颗珍珠,去找黄炳添销赃时,两人因为某些原因起了争执,犯人杀了他。”

  理发店的内室被凶手翻得一团乱,现金和值钱物品几乎被洗劫一空,说明凶手很可能就是为了图财的。

  然而普通的入室抢劫一般不会发生在周日的早上,也不会以开着的店为目标,而且很少有劫匪凶残至此,谋财外加害命,杀人手法还如此“专业”。

  结合莫名出现在死者围裙口袋里的“金珠”,专案组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凶手或许不是从一开始就抱着“抢劫”的念头来的,而是想找这个二道贩子销赃的,只因销赃不成才改而抢劫杀人罢了。

  ——那么,凶手为什么不等风头过去,而是急着现在就要销赃呢?

  结合他把理发店内室洗劫一空的行径来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凶手非常需要钱。

  ###

  “这个人,他要钱给他兄弟治病。”

  沈遵贴出了躺在病床上的嫌疑犯二号的照片,在他旁边画了个大大的箭头,指向一个问号,并在问号下方写了“兄弟”二字。

  还在明珠市奋斗的法医们已经确认了,参与□□21号女死者的凶徒有两个,且从DNA反应的亲缘关系来看,二者大概率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现在兄弟之中的一人感染了拉沙热,生命垂危,另一人不得不把他送进医院,如此一来,便不可避免地需要筹措大笔的医药费了。

  为了证实猜测是否正确,警方调出了市二医院出入院处的记录,找到了给该拉沙热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的人。

  办理入院手续的男人是个身材高壮的青年,戴着口罩和一顶鸭舌帽,办手续时一直低着头,监控摄像头能拍到的部分不足以进行面部识别。

  不过这个打扮,已经毋庸置疑很可疑了。

  要知道那时可是凌晨三点多,在医院里戴口罩很正常,还要戴顶鸭舌帽,并把帽檐压到眉下可就一点都不正常了。

  虽然没法子直接从监控里看到凶徒的样子,但对方的衣着打扮、走路姿势等都是很重要的情报。

  果然,在仔细排查黄炳添的店面附近的监控时,他们找到了这个“帽子男”。

  与在医院时相比,男人换了衣服和裤子,但帽子怕是没有多余的,还是同一顶,只是男人把帽子正戴变成了侧戴,视觉效果看起来就很不一样了。

  可惜这点小手段还不足以骗过经验丰富的警察。

  “就是他,这个帽子男。”

  沈遵将两张截图——一张来源于出入院处的监控,一张来源于理发店附近的民用监控——把它们一上一下贴在了那个问号上。

  “他就是‘幽灵船’的劫匪,拉沙热感染者的兄弟!”

  ###

  案情清楚后,就是怎么找到这个帽子男的问题了。

  目前帽子男出现的两个地点,桃林村和市二医院,二者在鑫海市的地图上有些距离,警方首先得判断哪块儿才是他的落脚地。

  “这还用说吗!”

  一个警察立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肯定得是市二啊!”

  这位警官家里有个四岁的小孩,正是经常生病的年纪,身为父亲的他经验可不要太丰富——每次小孩儿半夜高烧,必定是就近找医院看急诊的。

  其他有类似经验的警官也深以为然,认为帽子男的藏身之所多半离鑫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不远。

  只是“不远”这个概念也是很宽泛的,尤其鑫海市的老城区,直径两公里的范围可是能生活着好几万人的。

  “我倒是有个想法……”

  这时,另一个警官举起了手,“你们觉得,凶手还有没有可能折返市二……给他兄弟交住院押金?”


第065章 3.triangle-15

  7月25日,星期一。

  下午五点四十五分。

  鑫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轮科医生吴芬背着挎包离开医院。

  吴芬今年二十七岁,研究生毕业,去年九月进入市二后开始轮科,现在正在感染科。

  这是她轮转的第三个科室,算不得最忙,但压力却实在不小。

  毕竟感染科收治的病人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既要治疗患者,又要保护自己,这对新手医生来说自然是个相当不容易的挑战。

  吴芬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总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而惹出岔子。

  偏偏她最近运气不佳,上一个夜班,她收治了一个从急诊科送上来的很麻烦的病人。

  那人感染了国内超级罕见的拉沙热,且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及时送医,更不知私自用过什么药,总之拖到重症了才送来,现在人半死不活地躺在病床上,没有登记身份证也没有医保卡号,既往病史一概不知,偏偏还联系不上家属,要不是听出入院处说押金还够,小吴医生都怀疑他家是不是打算把人扔医院就不管了。

  考虑到患者情况特殊,领导报警了。

  昨天吴芬就看到她们科主任带着两个陌生男人从医护通道进入隔离病房,应该就是去看那个患有拉沙热的病号去了。

  事后,小吴医生也问过带她的老师那两人是不是警察。而那位性格一贯温和的副主任只是在肯定了两名访客的身份后讳莫如深地摇了摇头,说情况有些复杂,小吴你自己也注意一点,不该往外说的话可千万别说。

  吴芬听得一头雾水。

  其实当医生的跟警察打交道的机会不少,她轮急诊的时候,光是因车祸或者酒后打架引起的纠纷她每周就能见警察一两次,对“遇事不决找警察”已成思维定势。所以这次她也只以为是因为一直联系不上家属,医院才报警备案而已。

  但现在,她看着老师远胜平日的严肃表情,直觉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又不敢细问,只得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知道了什么,只是在应对那病人时更小心、更谨慎了。

  今天吴芬不用值夜,可以准时下班,她和往常一样往最近一个地铁站入口走去。

  从医院到地铁站,若是从外围的大路走要走上二十分钟,但若是穿过院区后方的老小区之间纵横交错的小巷,则能节省起码五分钟,路上还可以路过小吴医生最喜欢的一家奶茶店,买一杯茉香奶绿慰劳自己今日的辛劳。

  虽说是“小巷”,但那可是住了几万人的小区,加上又是下班高峰期,路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与“僻静”或是“危险”一类的形容词完全不搭边儿。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