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app是一款网红社交软件。将用户输入的多项讯息转换为特定的色块并进行随机数演算。只要用户摇晃手机,就会生成出一张万花筒图案。随后,用户可以自行寻找、或者委托系统查找形状接近、或者用色类似的图案,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也有人开发出了辅助占卜、穿搭配色等衍生功能。 根据情报,目前玉郁佳城三起凶杀案的受害者全都是这个软件的使用者,但光是这样,还无法证明这款app与凶案有关。” “这些资料上不都有吗?” 老郑打断他:“头儿是在问你怎么看。” 白典又将目光转向卫长庚。 “我个人认为,万花筒图案与凶杀案的确有关联。” “有证据没有?” 卫长庚又想起了诈病那件事,勾勾嘴角。 “可别再说是什么直觉。” 白典显然听懂了揶揄,脸色微红:“我有证据的,就是——” 他才说了几个字,卫长庚突然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掏出口袋里嗡嗡作响的手机。 办公室里顿时安静了,所有人的“直觉”同时上线,抓外套的抓外套,拿钥匙的拿钥匙。唯有白典一瞬不瞬地紧盯着卫长庚。 很快,卫长庚下达了今晚的第一个指令。 “玉郁佳城七期13幢,出发!”
第002章 死亡演出 号称“中国小区届航母”的玉郁佳城,前后建设了二十年,共有七期、五百多栋住宅楼。之前的三次凶杀案分别发生在三期、四期和二期,与七期相距少则六七百米、多则将近两公里。 也正因此,当案发地附近人心惶惶、举家搬迁的时候,七期依旧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入住率。 不过也有人说,那是因为七期才刚交付五年,家家户户都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想搬家也得先问问钱包同意不同意。 总而言之,当卫长庚领着刑警队赶到小区南门外时,看到的便是熙熙攘攘的晚高峰景象。小区道路几乎成了停车场,车与车之间还填满了人。 他命令全员下车步行,又走了快十分钟才看见七期那几排土黄色的高层住宅楼。其中一栋底下停着派出所警车。更远些的地方,警戒带已经被看客们挤得歪歪扭扭。 “卫队,走这边。” 有相识的片儿警过来带路,卫长庚却示意手下们先走,自己还要在附近转一转。 说罢他便拐进了一条林荫小道,花了小二十分钟绕着附近几幢楼走了一圈。眼看着又快要转回13幢,前边的岔路口突然吵闹起来。 哟,居然是白典。常服笔挺的他活脱脱一个偶像剧里走出来的小白杨。十来个居民正围着他七嘴八舌,还有浑水摸鱼的网红拿着自拍杆偷偷直播。 再仔细听,原来是大家对警方的破案效率不满,逮住了路过的白典,要他公布进展和细节。 正当白典第三遍解释“案件侦破期间不方便透露细节”时,一只大手突然把他拽出了包围圈,左右一通走位,很快将大伯大妈们的抱怨声甩在了脑后。 “你怎么在这里?” 回到13幢楼前,卫长庚发问。 白典小脸一红,但还是实话实说:“我迷路了。” 卫长庚轻啧一声:“知道你为什么会被那些人逮住吗?” “知道。” 白典指了指身上的常服:“我明天就换便衣,谢谢队长提醒。” “谢我就免了,待会儿到现场别傻愣着就行。” 卫长庚将需要沟通的群众指给维持秩序的片儿警,顺手拉开警戒带,领着白典朝45栋5单元走去。 5单元西侧紧挨着公共花园。可眼下,几百平米的绿化完全被彩条油布围住了,半空中还有无人机盘旋搜证。 如此大动干戈,看起来痕检和法医今晚又朝着过劳死迈进了一大步。 卫长庚领着白典戴上口罩、手套和鞋套,拿着手电筒进入案发花园。老远就看见中央小广场上撑开一顶蓝色凉篷。四周草坪上,十几位技术人员正手持电筒低头扫视。 现场安静得可以听见刑事照相师们按动快门的声响。道道闪光灯照出无数亮黄色物证牌,它们像雨后的蘑菇铺满了整个草坪。 负责现场勘查调度的是刑技科的头儿老吴。他走过来和卫长庚嘀咕了几句,两人随即朝着蓝色凉篷走去。 白典自然也紧紧跟随着领导的步伐。他们走的是塑胶步道,一半红一半蓝,中央画着笔笔直的白线。可老吴和卫长庚走起路来却七歪八扭的,像两个醉汉。 更奇怪的是,“醉汉”还反过来提醒他注意脚下。 白典这才发现步道上喷溅着大片黑色斑点。斑点右侧的草坪上还竖着一块物证牌,指向一枚外形细长、颜色惨白的“蘑菇”。 白典愣了两秒,一阵寒意突然窜上大脑——那竟是半只人手,从中指和无名指之间被劈开了,涂成樱粉色、贴着小亮片的大拇指甲反射着手电光。 他顿时明白了那满地的物证牌和技术人员苦苦搜寻的是什么。 按照老吴的梳理,惨案发生在一个半小时之前。冬日已落但夜还不太冷,饭后散步的,跳舞锻炼的,遛狗遛孩子的,让中心花园比白天更热闹一些。 晚上六点刚过,花园的东南角突然开始“下雨”。一位女士发现自己的白色风衣上出现了深色斑点,她走到路灯下观察,这才发现自己和丈夫的脸上溅满了黑褐色臭烘烘的液体。 起初并没有人往凶案方面联想,只怀疑是恶作剧高空抛物。有人气愤地拨通了110。可还没说清楚报案理由,从天而降的就变成了更恐怖的东西。 绕过几位专心取证的技术员,三人抵达了印有“警察”字样的蓝色帐篷。掀开门帘之前,老吴看了一眼卫长庚身后的新面孔。 “我记得你以前是临床老郑的助理,搞验伤的。管没管过死人的事啊?” 白典点头:“吴队放心,我有准备。” 说是这么说,但真正看见被害者遗体的一瞬间,任是多么训练有素的警察,也难免心生波澜。 帐篷的中央铺了塑料布,摆放着一具正逐渐拼凑成形、但尚缺头部的女性碎尸。 天气寒冷,尸表除了肤色过于苍白之外,与常人没有太大差异。但如果将视线挪到碎尸的断面上,看那些红色白色黄色的创口,却又极易联想起农贸市场里的肉块。 拥有尊严的人类与毫无尊严的商品——两种迥异的特质被死亡杂糅在了一起,那是正常人类无论目睹多少次都不会习惯的邪恶场面。 卫长庚注意到白典蹲了下来,他的大半张脸被口罩遮住,只露出一双睫毛长长的沉静眼睛,正一瞬不瞬地观察着遗体。 卫长庚干脆考考他:“看出什么了?” “凶手并不擅长分解尸体,伤口处存在大量平行皮瓣,推测是菜刀来回切割造成。腿骨断面有几处崩裂,说明凶手力气不小。分尸地点较为僻静,不容易被被人听见动静,如果是公寓楼,边套的可能性较大。” 说到这里白典停顿了一下。 “除去切割伤之外,尸体上还存在着大量捅刺痕迹。说明作案凶器不止一把,而且凶手醉心于伤害的过程。一些精神病人和施虐狂会有类似行为,但最常见的还是仇杀泄愤。” “连环杀手的目标一般不会是熟人。” 卫长庚提醒,“吃窝边草的兔子被抓住的概率很大。” “所以他找的是替身。” 白典分析:“他将对熟人的仇恨投射到陌生人身上了。” 卫长庚问上了瘾:“你说,会不会是模仿犯?” 白典认真地想了想:“第一案是扭打后多刀致命,第二案是割喉并将尸体毁容;第三案也是割喉毁容,又割下部分器官并丢弃在社区垃圾站前。如果能找到本次受害者的头颅,应该会有助于定性。” “已经找到了。” 老吴插话进来:“在第一现场,13幢5单元1103。” 卫长庚领着白典和小陈等人上到11楼。电梯刚停稳,白典突然轻叹了一口气。 自动门徐徐打开,一阵高亢的争辩声从远处传来。 “绝对不是我女儿!我女儿那么乖,从没惹过事,更不认识什么不三不四的人,肯定是搞错了!你们再查查……她下半年就要结婚了啊!” 案发套房在走廊最东侧,大门被卸下靠在角落里。大声争辩的中年女人就站在门边上,她蓬乱着花白的头发、围巾半拖在地上,双手颤抖着,却不知应该抓住什么。 这就是受害者的母亲——根据片儿警提供的情况,第四位受害者是一位25岁的银行白领,来自单亲家庭。 第三起连环凶案发生后,受害者一度搬回母亲居住的老小区,却又因为母女龃龉,在昨天中午搬了回来。 眼下,尸体的身份已经获得了其他亲属的确认,可是母亲却拒绝接受事实。担心她会出状况,亲戚和女警正轮番劝说,希望她能先去急救车里接受心理疏导。 即便见惯了生死,眼前这一幕依旧令白典心酸不已。他低头,跟着卫长庚重新套上防护用具进入现场。 刚绕过不大的玄关,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就闯进了他们的视线。 客厅的南墙边上是餐桌,桌面上放着一个白瓷盘,盘里搁着不锈钢的蒸架。蒸架之上,是被害人面目全非的头颅。 “这是挑衅。” 白典小声道:“是凶手对警察的嘲笑。” 无论凶手用意如何,至少针对头颅的检验证实了白典之前的推测。 死者的气管被切开了,此外还有一处刀伤割断了颈动脉,推测应该是为了放干血液。 而最重要的是,死者面部遭遇多刀毁伤——前面三位受害者也都有着同样的遭遇。这个从未公布过的作案细节就像是凶手的个性签名,为本已十分恐怖的案件再添骇人听闻的一环。 除去头颅之外,客厅的地面上还有几道血脚印,来回于卧室与客厅、厨房之间。 卫长庚进入卧室,发现地上放着一个摊开的大行李箱,堆满衣物,还压着一本样式老旧的影集。床上则残留着大片干涸血迹,从枕头到被褥、再到地板,一路蜿蜒进入主卫。 主卫的面积不大,但却容下了一个标准大小的浴缸。不用做潜血实验,光用肉眼也能看出浴缸里盛放过血液。 一旁的地砖上还摆放着菜刀、肉刀和用于清洗饮水机内部的柠檬酸——后者应该是用于防止血液凝固的,却对阻止血液变色毫无贡献。 所以当那些黑色液体从天而降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在与卧室相连的阳台上,技术人员发现了将血液“发射”出去的装置:那是一个被搁在洗衣橱最高处的饮水机塑料桶,桶口连接着浇花的胶皮管,管子末端是喷水枪。 显然,凶手首先将浴缸里的血水装进塑料桶,再将它和尸块一起带到了阳台上,借着夜色的掩护开始疯狂的“抛尸秀”。
25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