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慕容安拿出父亲慕容逸的金刀,这是慕容家的祖传之物,刀鞘上点缀七星宝石,如此贵重之物非一般人能仿造。 很多年前的夜里,慕容泽还小小的,非常想要这刀。家中儿子众多,只有这个孩子最类己,“好孩子,这刀将来一定是你的。”此刀非父亲同意不会轻易落入他人之手,至此一切再无二法,所有的动机、时间、理由,一切以金刀为凭。 慕容泽决定追随父亲而去,燕国毕竟才是他的家,魏国终不是。这才会策马而去,本来也是出不了营地的,但是丞相提前就说了,出入皆可,适度盘查,就是等着他去投奔燕国的。 此计打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慕容泽几天前就被调走了,丞相就是断定,慕容逸不会为这点小事去找慕容泽,告诉他我给了丞相一把金刀。 而慕容逸也没有想到,丞相会历时一年设下如此计谋,慕容泽现在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绝无可能去问父亲真假,所派之人又是父亲亲随、所持之物又是祖传金刀,绝对可以让慕容泽信服。(这么出色的人,就是吃了没有手机的亏。) 丞相一封信立即去了京师长安,只在慕容泽出城后片刻,寥寥几字“慕容逸之子慕容泽,临阵叛逃,投敌燕国,陛下需严惩之。” 慕容泽临阵叛逃的消息,终是有人传到了慕容逸长安府宅,慕容逸也是大惊,慕容泽这孩子做事稳妥、冷静如何会做出如此鲁莽之事,置一家人生死于不顾? 只能连忙带家人骑马逃遁,其中就有慕容泽的夫人慕容若芙,这个身份高贵、容颜倾城的女人,因为其姿容绝艳,已经是长安街知巷闻的美人了,又一次义无反顾的踏上追随夫君的路上。 陛下知道此事立即派人去追,此是长安城,周边都是魏国的城池,怎么可能跑的掉,约有一日追上,擒获。 慕容逸一家上下惶惶不安,知道此次必死。 ---- 未央宫前殿之上 慕容逸就是天纵奇才,此事也没法自证,儿子临阵叛逃,倒戈相向,他现在都没法确定儿子为何如此?慕容逸此时根本不知,丞相用金刀做了什么? 慕容泽叛逃证据确凿,无论原因如何,慕容泽都已经到了燕国土地之上叛逃无疑,这件事难以自证,百口莫辩。 丞相是如何精明之人,博古通今、才智无双、如此计谋,他从慕容逸来魏国时就开始布局,历时一年之久,非一日之功,所用之心机复杂、布局之周密,点于点严丝合缝,面与面毫无瑕疵,这就是历史上自汉朝“推恩令”之后的。 天下第一奇谋“金刀计”,只有两人参与,却可以让慕容逸一家、一名当代枭雄,因叛国罪皆被斩首,“金刀计”至今为后世奉为经典,实在是太绝,就是可以活活逼死你,你却百口难辩、无法自证。 没有错处,不能杀他,那我就找个错处至你于死地。 ------ 未央宫壮阔恢弘,大殿内庄严肃穆,慕容逸跪在大殿之上。父皇坐在龙椅上,帝王威仪,杀死眼前的人简直如捏死一只蚂蚁一般简单,魏国境内每一个人的生杀大权都在他的手上,他让一个死易如反掌。 魏昏帝就是在这个大殿上凿开自己舅舅的头盖骨,血流一地的,陛下的天下想怎样都可以,皇权天授、中央集权、生出魏国的每一个人,生命都在他的手上。 慕容逸也是一代枭雄,如此之时,一般人都磕头如捣蒜了,但是他没有,他跪在地上形如松柏,深深的给魏国皇帝苻鸿义行了嵇首礼,“微臣绝无叛逃之意,此事我并不知情,我记得陛下恩情。 在生死一线同意我一家归顺魏国方才能活到今日,陛下出城迎接,慕容逸深感陛下的恩情,但是我子出逃一事,我确实不知,今天离城情非得已,不过求保命尔。” 王丞相在战场,殿上陛下身边有李公公,他也是一心欢喜看热闹,陛下隆恩对你一个降臣出城相迎,赐了你一个降臣高官、府宅、金银、田产,对你已是仁至义尽,我们都是魏国人,常年跟在陛下跟前,又得到了什么?你也配,今天如此,恐怕是活不了,真好! 慕容逸继续说:“陛下恩德,出门相迎又赏金银数万,臣莫感难忘,必将在日后效犬马之劳,但是如今我子犯下如此大错,实难弥补,臣难逃一死,只求不斩于柴市口,为臣、为燕国保留些颜面。” ----
第51章 叛逃 陛下看着此人,如此处境下还能不磕头求饶,不痛哭流涕,所有表现也确实是当世枭雄所有,他在燕国没活路,方才投奔于我,如此人才只因为孩子叛逃、只因为莫须有的王皇之相,就一定要置他于死地?确实也不是仁君所为,得天下者应有容人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投奔自己的名将、良才无错杀死,终非有道明君所为,终非儒家大道传承。 父皇帝王威仪,“你子叛逃,而你现在才得到消息,此时逃出京城,时间上可见,你并不知情。你是你,你子为你子,一代武将、叱咤风云,不该因你子叛逃而连累你殒命,在大魏好好待着,忠于大魏,我不为难于你,回去吧!” 此话一出连慕容逸自己都觉得是刀下留人了,一身冷汗打湿衣襟,生死一念间,此时他也承认为什么燕国毁灭,主昏君奸,如何能不灭国,而魏国短短时间迅速崛起,君主承袭汉家法制治天下、丞相文武全才、文能安邦、武能治国,苻鸿义却从不怀疑丞相,在外带领大军作战,毫不担心功高镇主,这对君臣,一个英明神武、一个鞠躬尽瘁,燕国亡的不冤枉。 邸城燕国皇都,城池下慕容泽回来,因是夜里城中宵禁、城门封闭,只能等到第二天解禁城门大开,负责城门守卫的将领是认识慕容泽的人,只是这个俊逸的武将,一直是高高再上,往日侧马去京郊大营,但是今天,他不是叛逃了吗?怎么会回来?立马摁住,捆绑、下狱,几时慕容泽也知道,自己必是被人陷害了。 燕国皇室认为慕容泽叛逃燕国已为大罪,但念其后悔返回,又是慕容皇室成员(非皇帝三族),便也没有安排处死于柴市,只是发配流放苦寒之地掌恒山,永世不得召回。 但是慕容泽知道如果自己不回魏国,不为父亲证清白,就这样在燕国待下去,他的父亲、他的家人后果难知,每每想到父亲、夫人,想到他们会因自己而死就心焦如焚,京师、晋阳、邸城路隔千米,战火纷飞根本不可能通到信,谁会给他传递消息?这就是为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天天打战,只要分开就很难知道对方的消息,知道了也可能是对方活着时传过来的,你收到信那人已死去多时。 一定要回去,这就是慕容泽的想法,一定不能让父亲因自己连累而死,押解过程中慕容泽发现一个机会,想趁着士兵松懈逃掉,但是现在的他没有长枪在手、没有一身银甲、没有高头大马,没有了一切,皇室成员、贵族身份、将军职位、戎马一生不过28岁,他比玉珩大一些,但是玉珩,但是他…… 他已被羁押多日,体力自也是下降了。兵士又多,一边逃一边打终是被士兵斩于乱刀之下,鲜血从胸前汩汩流出,染到他倾世独绝的脸上,打湿他的黑发,如此一个人才智、品德、胸襟……这般悄无声息的寂静死去,一片落叶飘下,径直落在他的身畔,阳光大好、晴空万里。 慕容泽的消息,日久天长先传回的是战场,日久天长慕容安还在等着,等着魏军粮草不足自己退兵。 听到慕容泽的消息,玉珩是黯然的,英雄惜英雄的悲伤,如此一个人几辈人中才出一个的优秀将领,一个面若冠玉、容貌当世无双的贵族,一个在战场上杀敌无数、威风凛凛的将军,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死于乱刀之下,没有战死沙场、没有马革裹尸、没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他才28岁,时光大好、惊才绝艳的一个人就这般的死了,玉珩扪心自问,如果提前知道,他会怎么做?会不会拦住慕容泽的去路,也许会吧?也许不会?慕容泽才华横溢,日久天长,确实不知他会如何,他又有那样一个父亲。 此时已是入夜,望向圆月时,盼望人归来,突然就很想楚燃,楚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他的父亲是谁?无论他将来如何?都是自己会不惜性命也要保住的人,我出来这么久,带过去的信楚燃有看见吗?他会怎么想……相思入骨岂不知。 世事如棋局局新,他们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个样子?前路漫漫,命运如何,无人知晓? 慕容安还是抱着他的战略就是等着,等着是不行的,他们燕国确实等的起,但是魏国等不起,这要等多久、半年、一年这样等下去,确实是粮草吃完了就得回家了,这不是王丞相和玉珩所为。 白日,军帐中玉珩和王丞相在讨论战略。“这个位置是燕国的粮草存放点,为今之计,只能派千余骑兵死士,火烧粮草了,不然对方一直不出战……” 见玉珩没有说话,似是愣住了,玉珩想起慕容泽也说过,燕国屯粮一定是这个位置,又想起那个芝兰玉树的年轻才俊,也是在这地图上,说过自己的打法,但是这么年轻就死了,真心惋惜这样一个人才的死亡,真的识英雄、重英雄的怜悯。又想王丞相绝对不是一个心机深沉、歹毒如斯的人,他大刀阔斧的治理长安城、整个魏国的风气,连皇家子弟都敢陈尸闹事是何其的勇猛,为魏国广纳贤才也从无嫉贤妒能之事,怎么会?想的出如此毒计。 和太聪明人的在一起,就是有这样的悲哀,一点点情绪流露出来,对方就能猜测出你的想法,“那慕容逸,绝对不是泛泛之辈,我不说王皇之相,他现在是落难,迫于无奈委身与我魏国,他雄心壮志,这样的人焉会屈居人下?”此时陛下没有因叛逃罪诛杀慕容逸一门,王丞相和玉珩已经知道了。 “当今陛下,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海纳百川、汇天下人才,这没有错但慕容逸却绝对不可留下,他只是一时攀附,不过是蛰伏等待时机,你父皇太过仁义留着他们终将养虎为患。” 停了一下又说“对威胁魏国的人、对威胁陛下的人、对威胁皇权的人,就是他们伪装的再好、隐藏的再深,只要我能找到机会,这样的计谋我还会再用,我耐的下心,除掉他们,还有羌族终也是大患。”不是慕容泽不优秀、不是王丞相太残忍,不过是各为其位、各尽其忠。
魏军安排一队骑兵死士偷袭了燕国的粮草囤积处,火光冲天,火势之大连皇宫中都可以看到。粮草被烧,燕国皇帝慕容淮,就觉得慕容安不会打仗,是,慕容安不会打,你就会打了?要求当时就出兵,粮草都烧了现在出兵?燕国的军事操作真是“神助攻”,怎么说呢?到底是来打仗的,还是来帮魏国的?如果慕容泽带兵,怎么会不重兵把守看好粮仓,如果慕容泽打这场仗,魏国都已经败北而返了,也许王丞相都生擒,玉珩都战死了呢!如果,没有如果,慕容泽死了,那样优秀的人确确实实死在最好的年华里,死在烂泥之上,不可能不惋惜。
67 首页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