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耽美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

时间:2024-08-05 02:00:05  状态:完结  作者:六月飞熊

  肚子上挨了一击的刘瑞整个人如煮熟的基围虾般缩了一下,思绪也从系统给的制盐手册里回过神了,好声好气道:“您这又是怎么了?我这为去蜀郡做准备的儿子又是哪里惹了您?”

  薄皇后瞧着刘瑞一脸无辜的模样,也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扶额叹息道:“孤这是造了什么孽啊!居然养出你这么个冤家。”

  一旁的大长秋见状,也是扶着薄皇后坐下,好声好气道:“太子自小就有主见,皇后还是少操心吧!”

  “你这话说的,为人父母的能不操心吗?”薄皇后白了眼两头充好人的大长秋,自顾自道:“不知怎么的,明明瑞儿的太子之位已定,可孤这心里还是是七上八下的,总觉得会有大祸临头。”

  刘瑞闻言,放下竹简接话道:“可不是灾祸嘛!梁王叔在关中赖了这么些天,八成是没死心呢!”

  “那他……”

  “除非是父皇没儿子了,否则他没可能登上皇位。”刘瑞耸了耸肩,毫不在意道:“让他梦一梦吧!”做梦总好过平白闹腾。

  虽然长乐宫和宣室殿的诏书已下,宫内外已经改口称太子,并且也有少府的人打扫出北宫,将刘瑞的东西一一搬入,可是筹备立太子的大典最快也要半年的功夫。加上今年又是日蚀,又是藩王作死,怎么也得办个喜事去去晦气,所以在九卿吵了好几天后,立储大典最终定在明年初夏,省得刘瑞大冬天地祭祖白受罪。

  “陛下虽然罢了公的中郎将之位,但却让公随太子一起去蜀地,也是算是为公的复起做铺垫。”立太子的诏书发出后,晁错设宴招待停职在家的郅都,二人聊起卫绾复起为中郎将的事,有提到郅都的调任问题,不免一阵尴尬的沉默。

  卫绾袁盎从燕国回来后,前者替代郅都成为中郎将,后者接替奉常之位,标志着儒家势力的复起。

  而被闲置在家的郅都虽然得了中二千石的卫尉卿之职,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明升暗贬。毕竟跟贴身保护皇帝的中郎将相比,卫尉卿说白了就是个看大门的,前途与中郎将相比不能说是天壤之别,但也算是相差过大。

  值得庆幸的是,郅都这个新上任的卫尉卿很快就要带着关中的精锐随太子出行,这也算是朝堂上的法家在一连串的打击后所能听到的最好消息。

  唯一有些美中不足的是,担任太子詹事的可是与袁盎卫绾关系甚好的窦婴。

  虽然眼下有一堆事情等着窦婴这个太子詹事前去处理,可是作为太子宫里的大管家,他想在随行人员里插个给郅都拖后腿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前提是这一切的小动作都不会对刘瑞的计划造成阻碍。

  “实不相瞒,我直至今日都不知道太子要去蜀郡作甚。”郅都喝了口凉酒,苦笑道:“少府那边一直忙着太子出行的事,并且听说除了少府给的人,太子从宫外还招了批奇人异士。”

  “奇人异士?”

  “奇人异士。”

  晁错挑了下眉毛,眼里透露出“有话直说”的意思。

  郅都舔了下嘴唇,犹豫后还是与晁错把话说开:“墨家的人来了。据我所知,这次去蜀地的人里就有几个墨者。“

  出乎意料的是,晁错对此非常平静,仿佛郅都提到的只是几个无关紧要的工匠,而不是在战国时曾与杨朱学平分天下的墨家:“这倒能看出太子是陛下的儿子。”

  说罢,他还说了个让郅都大吃一惊的消息:“墨家的大本营就在荆楚一代和百越。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在蜀郡与太子接触。”

  “您知道墨家接触太子的事?”

  “我不仅知道墨家正在接触太子,还知道他们早在太子身边插了人。”晁错让下仆给郅都换了杯热酒,提示道:“太子还小,咱们又都是外臣,墨家要是派个女人在皇后身边,难道咱们能去椒房殿里把人拖出来?”

  诸子百家里,医家和墨家算是对女人比较友好的学派,而儒家那儿虽然也有伏生之女般的存在,但是由于齐鲁之地的影响和吕后干过的好事,以及孔子周游卫国时与南子产生的过节,导致那边矫枉过正,逐渐兴起“愚女即贤女”的说法。

  至于辕固生和窦太后的过节,那更是让袁盎这样长袖善舞的人都扶额叹息。

  “我们的竞争对手是黄老家和儒家,放个墨媪在太子身边也有助于给儒家和黄老家添堵。”晁错看出了郅都的疑惑,平静道:“公太年轻了,而我又曾为天子老师,更是与丞相有仇,所以在太子的北宫里,想要安插法家子弟并非易事。”

  “今日送墨家一个人情,也是希望来日他们能在双拳难敌四手时想起法墨两家如胶似漆的年代。” 晁错说罢还向郅都透露道:“公可知道陛下决意收回太子二傅对北宫的任命权,转而由太子亲任北宫官员?”

  郅都今日就没让惊讶之情从脸上退下,随即试探道:“公的意思是……”

  “咱们卖墨家一个人情,他们也得帮法家子弟在太子面前站稳脚跟。“晁错冷笑道:”我知道窦婴打着往北宫塞满儒家子弟的主意,但是太子不喜欢这种安排,田叔和太后更不允许这事发生,所以公该明白咱们与儒家的第一次对决还没开始呢!“

  “说句实在话,儒法黄老的未来之争就在太子任命北宫官员之时。“

  彼时研究制盐之策的刘瑞并不关心朝堂内外的暗流涌动,而是想着如何把千米以下的自贡卤水给弄上来,然后用西汉那让人捉急的技术力将其制成没有涩味的细盐,从而在经济层面上打击吴国。

  不夸张的说,采制井盐一直都是古代的黑科技,甚至和冶炼法一起被列入国家机密。虽然因为明清两代的江南盐道而让后人以为得天独厚的江淮地区才是产盐大户,可是在东汉以前,由于运力的缺乏,关中地区的供盐大多靠蕨粉根和品质差于海盐的湖盐,工序复杂的井盐。并且在艰难的年代,品质好的井盐是能作为国礼的存在。

  而国内最好的井盐便在蜀郡(自贡),这也是江阳县“千年盐都”的称号由来。

  不过鉴于此前全靠铲子硬挖,所以人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搞到表层卤水,制出的井盐都不够皇家需求,根本称不上支柱产业。

  最重要的是……

  “连一千米都没打到呢!怎么可能挖出天然气制盐?”想起后世用竹管接天然气的骚操作,刘瑞不禁泪流满面。

  尼玛这搞得好一夜暴富,搞不好就全家升天,实在是太刺激了。

  “家上,蜀郡多阴雨,您看是否添几件衣裳?”李三随着刘瑞一出关中便感觉骨头像是被雨水泡过似的很不自在。

  刘瑞倒是没啥不适,毕竟他上辈子就是荆楚人,明白南方的鬼天气都一个德行,衣服在外晾上一夜就能接出半盆子的水,今日还热的要死,明天就得穿上棉袄。

  虽然巴蜀得利于秦昭王时的太守李冰弄出的水利工程让当地的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并且与周边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蜀地文化,从而为东汉末年的繁荣打下基础。

  然而好汉不提日后勇,彼时的巴蜀还没吃到丝绸之路的红利和人口迁徙的便利,所以没有“天府之国”的气派。不过因为成都平原的存在,加上秦楚在此深耕了百年,所以巴蜀虽然比不上最富裕的关中关东,但是靠着积粮的便利也和江淮一带差不了多少。

  只是由于高祖下放了民间铸钱,加上吴王大力扶持本国的制盐业后,巴蜀与江淮的差距才大了起来,但也没有薄皇后说的那么夸张。

  至少蜀郡总比发羌和西南地区强吧!不过就人口和经济实力来看,蜀郡确实没落了,差点掉了关中续命池的称呼。

  除非它能把制盐业给搞起来。

  “任重道远啊!”路上与少府的工匠和赵石子父子商量过开采技术的刘瑞头疼地在布绢稿上画来画去,感叹他这不是从零开始,但也和从零开始差不了多少。

  而当他们浩浩荡荡地抵达蜀郡,在郡守的带领下参观了现有的几个盐井后,刘瑞忍不住舔了舔嘴唇,终于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其实就是三四十米与一千米的天沟。


第71章

  “殿下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吗?”蜀郡守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刘瑞的脸色,邀功似的将其请到某处井口,自信满满道:“若论井盐的产量与品质,蜀郡若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旁的水井都还只有十七八丈时,咱蜀郡的盐井就可搭六十余丈。”

  刘瑞顺着蜀郡守的目光瞧去,只见在直径可观,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的井口上架着个做工复杂,有不少齿轮带动的大滑轮,上头的绳索一头勾着凿井工具深入井底,一头由牲畜进行拉动。

  看到此处,刘瑞不知该感叹西汉已经有了最简单的机械常识,还是该为眼前的寒酸场景捏把冷汗。

  至于郡守引以为傲的六十丈盐井……刘瑞真是吐槽无能,只想说句:“谢谢,并没被安慰到。”

  说句不中听的话,就算没有眼前的凿井工具,靠把铁铲从秦昭王年间挖到现在也能挖出百米深井。

  “哎……”刘瑞揉着太阳穴,忍不住叹了口气,想着该从哪里开始。

  “先让人散场吧!”被刘瑞带来的赵非乐和赵石子沉迷研究刘瑞提出的制盐程序,二者从关中到蜀郡的路上没怎么睡过,不是在改进工图就是在优化流程,甚至用沿路的材料做了个模型来测试他们的猜想:“按照家上(太子近臣对太子的尊称)的设想,此地的火井(天然气井)可以替代柴火熬盐,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附近的居民散开,待我们确定火井和黑卤水的开采位子再过来帮忙。”

  “善。”刘瑞点了点头,让人给附近的居民一笔补偿,就让他们尽快搬离。

  趁着居民搬离的功夫,郅都安排附近扎营,而被派来监管工匠的少府监则安排隶臣砍树削竹,搭建工地。

  顺带一提,这位叫汲卫的少府监并不是之前接待过刘瑞和薄戎奴的那位,而是协助少府令和大匠处理工程的实践派。

  刘启安排这位的理由除了汲卫有着极为丰富的工地经验,便是此人家学渊源,六代为官,且在关中的黄老学里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因此受到章武侯和丞相的推荐,被派来盯着郅都和蜀郡官员,避免他们轻慢刘瑞。

  “汲黯和汲仁的父亲啊!”刘瑞一边修改工图,一面打量做事稳妥的汲卫。

  历史上的汲家虽然比不上从汉文帝时一路风光到隋唐的窦家,但在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有二三十人同朝为官,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形成学阀。

  刘瑞:不愧是西汉,总能做出超出常理的事。

  “关于火井运输的事儿,家上提议用中空的竹子和圆木为管道,但是在衔接处和转折处依然有爆炸的风险。”战国时虽已发现了火井,但是由于人们的认知不足,当时的工匠极为头铁地往井里扔了火把,结果引发了爆炸。而待危险散后,人们用竹筒盛着井里的火光可保一天不灭。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