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穿”,燕国织造业并不发达,布帛原材料多是丝、绵、麻、毛,其中麻产出最大,所以民间又以麻衣为主。 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一家五口只能凑齐一条裤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在公主府时,青黎就曾经开设纺织厂,如今不过是把规模变得更大而已,再辅以火力纺织机的推用,青黎确定可以改变此时的生产力。 在“住”上,青黎也没有过多费神,秦宸章监工问天台,几年下来能吃掉一大半的资费而不误工期,就是因为用了水泥和红砖替代木材。 还有那座琉璃宫,本质不过是一座玻璃房罢了。 而沥青作为石油蒸馏过的副产品,做出来也并不难,又或者说,石油本身的价值远远要比这些衍生品要有用的多。 基础欲望之外,自然还有教育。 鸿文阁被提高规制至鸿文院,同时增设大学士、博士、中书等官位,又分书、礼、工、农、算等科,收录平民入内进读。 京中另有学府国子监,长于经义辞赋,相对而言,鸿文院则更重于庶务实际,又因为鸿文院的主人是公主出身,所以这偌大的书院同样招收世间女子。 后至天授八年,国子监二次改革,作全国教育行政统筹,而每州郡均要设官方鸿文院各地分院,以考试计,面向民间招收学子。 而天下学子只有一位正统院长——秦宸章。 除了这些,青黎最用心的大概就是医疗了。 她少时跟着素济道长学医,虽然没有到至臻的地步,但也曾想过用心此道,只是后来秦宸章一步迈进朝堂,政坛诡谲之下,她不得不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转移到公主府。 不过青黎也从来没有全然放弃,至少昭义医院已扩建至整条街,如今已经是京都百姓求医问诊的首选,甚至在燕国各地,都有听闻医院大名奔赴而来寻求一线生机的沉疴重症之人。 骊京城现在大街小巷每里设公厕,每月一次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在妇人间广为流传的卫生巾,高浓度酒精,轮椅……自然也都出自于医院之手。 而青黎曾经集聚医女、稳婆开展的医术交流活动早已经被太医令编汇成一门学科,并在医院所附属的医学院里对医学生们传授。 秦宸章登基后,青黎对这些则更近一步,首先提高了妇科院各医女的薪资待遇,而后向各州县定了标准,让官方定期派医生探访孕妇,并派遣免费的医女协助分娩。 与之相对应的,是规定医女所经手的孕妇存活率和婴儿存活率,以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七十为界,每提高一点,则月俸另增一两白银。 整体医疗环境底下的时代,青黎并不觉得那些被冠以各种秘术的骨、胸、内等科还需要她插手太多,倒是有些奇怪,为何像女子分娩这种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千百年来都没有更进一步? 青黎目不能视,所以注定被很多事拦于门外,她能做的,到底还是要依靠这个时代其他人的共同努力。 她希望,被赋予高薪所带来的职场竞争力和大数据记录,能尽早打破这个局面。 秦宸章比她还期待:“生孩子这事儿还真是挺麻烦的,若我以后将皇位传给平君,她生个孩子就把命搞没了,那可太不值当了。” 秦平君是秦倬温的孩子,早前随父姓卢,后来秦宸章做了皇帝,就赐这孩子姓秦。 秦宸章在青黎面前一向口无遮拦,皇位传承这样的话随口就来。 青黎虽然也觉得女子孕育危险,但并没觉得这是个能阻拦女子为帝的根本性问题,摇头道:“历代帝王突然猝死的数不胜数,女子生育好歹还有好几个月的过渡期呢,也算不得局限。” 秦宸章想了想:“也是。” 她一时起意,倒也不是真的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很快就抛之脑后,然后对青黎说。 “我打算征兵南巡。” 天授三年,秦宸章打算征兵南巡,倒不如说是想打架。 秦宸章说干就干,这一年直接朝民间征兵三十万汇编到京中各地,而后于天授四年三月,下诏率领四十万大军,七万战马,另带文武百官、道士、戏班,直接南下了。 青黎没去,她以参政知事一职坐镇骊京。 秦宸章显然也是憋着气儿去的,这几年,她称帝称的并不顺利,秦氏宗族虽然被她杀了个干净,但骊京辐射不到的地方对她的敌意还是极大。 南北两地中,时不时就有借口天灾、人祸为由拒绝向朝廷纳贡交税的,秦宸章倒也并不觉得那点钱值得打一仗,但国内浮躁的氛围还是令她寝食难安。 倒不如来一场南巡,一为安抚人心,二为政局稳定。 若真遇上“中正不阿”的,那就打一仗。 为了起到震慑效果,南巡安排的规模和规格都极大,四十万大军金戈铁马,浩浩荡荡,其中光皇帝仪仗队就有四万人,从头排到尾要二十多里长,而且所有人的衣着器物全都焕然一新,光鲜亮丽。 这次出行也确实令南地诸人目瞪口呆,除却兵肥马壮和皇帝那唯恐不够体现皇家威严的规格外,还有百官对女帝的态度,无论官居一品,又或者御史言丞,说是对其唯命是从,战战兢兢都不为过。 南巡五个月回京,这一年末,南方赋税交的整整齐齐。 天授五年,秦宸章再次决定北巡。 这一年,青黎同样没去,同样留守骊京,却是以宰相位。 到这一年,京中朝官几乎都出自鸿文党,青黎本就以鸿文立身,如今任朝堂相位,自然也无一人敢致哙。 如此至天授六年,燕国南北两地均安,秦宸章这才停下征伐,着重于国朝基建。 但就当所有的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东宫太子秦元祐年至二十二岁,他应是个卧薪尝胆的好手,多年名不见经传,一朝起复,竟然联合了半个朝堂。 不过,也同是天授十年,悬在骊京城上数十年的酷吏众臣因为席卷进一场浩大的政变而全部终结。整个大燕都为之松了口气。 以至于,燕国众人对政变第二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接受良好,报以祝福。 这一年,皇帝改元启明,予青相皇后位。
145 首页 上一页 143 144 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