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疏浚西湖,还做了一堆菜,想来心境定不复现在。 他,不该就此消沉才是。 【除了上面两个渊源,还有第三个。 就是苏轼到杭州为官了两次! 他第一次被贬,不对,是自请出京,就是到了杭州,当时是因为不赞同王安石变法。但是巧不巧,他第二次自请出京,又是到了杭州,虽然隔了十几年,但原因还是因为变法,不过这次得罪的是旧党了。 北宋那时候新党旧党的轮替,实在是蛮……左右横跳的,这对于为官者真的很不友好! 不过也跟当权者换的快有关系。 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宋神宗要变法就重用王安石,宋神宗一驾崩,高太后就摄政反对变法,开始重用司马光,母改子政,把新法全废了。这导致变和不变的两个新旧党派更加倾轧敌对,还爆发了文字狱,一直到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变法党的春天才重新回来! 而咱们东坡居士,就是因为这个党派和立场的问题,所以在官场上起起伏伏。 一开始说新法有弊端,大家都以为他是旧党了吧,他又觉得旧党执政后出现了腐败,把旧党也给得罪了。[3] 不过换成是我,可能更惨,活不过三句。】 刚刚才恢复点精气神的苏轼,瞬间又遭受到了天幕的暴击。 虽然天幕只是寥寥几语,但他已经从这只言片语中嗅到了朝堂上的波云诡谲。变法的反复、党派的对立,最终受苦的只有百姓。 不过,听到这一切的圣人,想必绝不会重蹈覆辙。 苏轼站了起来,他有很好的预感。 【哦对了,说起苏轼,就不得不说他的冤种弟弟,传言一辈子都在致力于捞哥哥的苏辙。】 作者有话要说: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2]百度百科“苏轼”词条-建筑苏堤: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3]百度百科“苏轼”词条-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东山再起: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30]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二任杭州: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
第5章 常识判断 【怎么捞的,具体我也没了解,反正弟弟很强,对哥哥很好就是了。 说起来,苏家父子三人都是文坛大佬,不仅合称“三苏”,还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直播间的宝子们能背出来唐宋八大家还有谁不? 不许翻书查资料,直接弹幕上默写。 说不定哪天试卷上就会出一题,以下文人哪位不是唐宋八大家,或者以下几位文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是……然后啪|啪|啪啪四个排列组合让你选,或者再给你掺一个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 唐朝。 李世民若有所思,唐宋八大家,听起来颇有些紧密。 莫非就如隋唐一般,覆灭大唐的大宋皇帝,也是自家的亲眷? “那黄巢究竟是哪里人?”李世民愁闷地揪了把胡子。 天幕讲了半天的高仙芝,为何就不讲讲黄巢起义的后续呢?或者讲一讲王仙芝也好啊!那一句“王仙芝是把大唐送上绝路的人”,直让他惦记到了现在。 不过讲高仙芝也不算全无用处,“节度使”、“宦官当监军”这些个敏|感的字眼,和这几个字背后所衍生出来的种种隐患,亦是动摇大唐根基的东西。 节度使,哪里是什么正经的官职,不过是对镇守边要之地的持节都督的一种称呼。 怎么到了李隆基那儿,节度使就成了高官,还拥有莫大的实权了,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李世民恨不得将承乾给提溜过来,让他将节度二字誊抄百遍,好好领悟领悟这二字的意思,然后再将这誊抄的规矩代代传承下去,看看还有哪个拎不清的后世子孙,再敢把节度使给养肥咯! 还有宦官监军! 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为了这个,唾沫星子都快要把太极殿给淹了。 李世民不由得更愁闷了,他扯着胡子开始劝:“众卿!那黄巢起义既发生在唐末,可见安史之乱最终还是给平定了,还可中兴!” “难矣。”魏征一开口,李世民就失手揪掉了一根胡子。 “宦官监军仅是一鳞半爪。能够干涉兵权,宦官必然已经得势,若宦官之势在文官武将之前,便再难掌控。宦官,必成祸患!” 【时间到,我来公布答案,剩下的五个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我看了看弹幕,有不少人都漏了一两个。 其实我之前每次背,也总是会忘记一个,而且每次还都忘得不一样。不是忘了柳宗元,就是欧阳修,或者曾巩。 可见,父子兄弟档的优势了! 我是这么记得,写了《师说》的韩愈,《醉翁亭记》的柳宗元,苏轼的政敌王安石,语文课上好像没怎么学过的曾巩,以及……欧阳修……】 何夏夏突然卡壳了。 她瞄了眼弹幕,只见上面齐刷刷地在嘲笑她:《醉翁亭记》明明是欧阳修写的!他号醉翁啊!学渣主播! 何夏夏的脸瞬间就红了。 【咳咳,对,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真不是我狡辩,我就是一直莫名其妙地分不清欧阳修和柳宗元,因为我一想到滁州,就联想起柳宗元的名字。甚至一度还以为柳宗元就是柳永,因为他和他写的永州八记连起来念就是柳永!】 弹幕上刷过一排省略号。 这下,不管是散文大家,还是诗人,亦或是词人,都被沉默了。 柳宗元:谢谢你没说永州八记是柳永的。 而柳永:我谢谢你哦,天幕!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被提名。 【咳咳咳。这个话题再聊下去,我可能就有点危险了,咱们开始下一题吧! 紧接着的第15题,还是地理,再加点历史。 关于台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台湾东临太平洋 B、台湾曾被称为“琉求” C、明朝在台湾设巡抚 D、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 这一题,我自信选B,结果不对,答案是C。虽然但是,琉求难道不是霓虹国吗?我简直要怀疑我的记忆了! 看一下解析。这题咱们先看B,该选项是正确的,台湾在宋、元时期被称作“琉求”。[1] ……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那霓虹国呢?不是说徐福骗了秦始皇,带着金银财宝和五百童男童女去了琉球吗!】 何夏夏怀疑人生地在平板上搜索起来。 秦朝。 徐福也怀疑人生地跪趴在地上瑟瑟发抖:“陛下,臣冤枉啊!臣怎敢欺瞒陛下,定然是天幕中的后世之人记错了!” 徐福抓着最后的救命稻草,无比期望何夏夏能够从那块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板子里面,得到给他平反的信息。 但他,注定要失望了。 【琉球群岛,在中国台湾东北和霓虹国西面……[2] 琉球王国,在中国台湾和霓虹国九州之间,建立在琉球群岛上的三个国家的统称……[3] 对吧!不是台湾啊! 有弹幕提醒说,是求不是球。 嘶!我不信!我再来搜下“琉求”……好家伙,琉求,真的只有和台湾的关联词! 那没事了,单纯是我眼睛的问题,我的记忆没出错,徐福欺骗秦始皇去的是那个王字旁的琉球!】 弹幕:我是秦始皇,我要报警了! 弹幕:不要@秦始皇,千万不要@秦始皇,都说了不要@秦始皇,你是不是故意的,怎么一遍又一遍地@秦始皇。 何夏夏狂笑。 【只能说秦朝没有反诈APP吧,但凡给咱们始皇装上一个,他也不至于被骗一次又一次,甚至还因为吃丹药把自己给吃死了。 始皇算不算是历史上第一个吃假药吃死的? 说到这里,宝子们,我想起来了!我以后绝对不会记错唐宋八大家了,因为柳宗元也吃了假药! 他去买茯苓,结果病越吃越重,大夫看过药渣后发现,这哪里是茯苓啊,全是老芋头!柳宗元因此,专门写了一篇打假的文章,希望提醒大家擦亮眼睛,不要再上当受骗。[4]】 柳宗元:天幕你能不能记我点好…… 突然得知自己不仅被骗,还会因为服食丹药而亡的秦始皇,心中转过了一百八十道弯:“徐福,朕给你个机会好好解释下。你为何毒害朕?又是为何而索要的财物和童男童女?” 作者有话要说: [1]百度百科“台湾”词条: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2]百度百科“琉球群岛”词条:琉球群岛呈弧状分布在中国台湾岛东北与日本大隅诸岛西南,东北隔吐噶喇海峡与日本大隅诸岛相望,西南隔冲绳海槽与中国台湾岛、钓鱼列岛相望,东邻太平洋,西邻东海。[3百度百科“琉球王国”词条:]琉球王国(琉球语:琉球国/ルーチュークク Rūchū kuku)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4]唐·柳宗元《辨伏神文》: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唯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慙,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8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