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复兴大明的愿景,亦再度落空!】 明太祖朱元璋连吃两颗护心丸。 历朝历代平行时空,许多人都要骂出声了:起起落落起起落落,这南明史真是搞人心态! 转念一想,仅仅是旁观者的他们都被搞得心态崩了,如此失望,置身其中的李定国又该是何等的心情?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究竟是什么还支持着他一直坚持下去? 有人不免责怪总是失期的郑成功。 “孙可望有其私心,郑成功难道就没有私心?两次失期未至,意欲何为?” “南明嘛,内斗老传统了。”有心思细腻的人一口道破郑成功的顾虑,“他当初支持的应当是隆武皇帝,也就是唐藩,而李定国支持的是永历皇帝,也就是桂藩,一旦双方联合抗清,彼此之间如何处之?若奉永历为主,论地位,他绝不可能高过李定国,更紧要的是,性命安危也很难说。” 须知,大明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于谦一腔赤诚,最终却死在他拼尽全力保卫的京城。由此可见,站队才是最重要的。 “唉!”众人深感惋惜。 只能说明朝的党争和倾轧无处不在,大明都完了,这一套腐朽的东西却没有亡。 “李定国的一腔期许,终是付诸东流!” 【败逃而回的李定国来不及继续部署抗清,就收到了永历皇帝传来的密旨。原来是孙可望已经迫不及待要自立为帝了。宛如惊弓之鸟的永历皇帝只能寄希望于李定国,而李定国没有辜负他的期待,收到消息便率军而至,将永历皇帝成功救出。】 【永历十年,李定国迎永历皇帝入云南,李定国受封晋王、刘文秀受封蜀王,南明朝廷本还想与孙可望和解,天真地希望后者能够甘心就范,却不知独揽大权多年的孙可望已经心态失衡,岂肯俯首称臣?】 【永历十一年,孙可望举兵十四万,讨伐云南,正式与南明朝廷决裂,结果却是兵败而逃,众叛亲离,沦为丧家之犬!】 【走投无路之下,孙可望作出了一个令他晚节不保的决定——降清!清廷大喜过望,为表重视,大张旗鼓封他为义王!】 【且不论华夷之分,想当初孙可望统兵十万,坐拥云南之地,欲求南明一秦王封号而不可得;而今孙可望兵败如山倒,身边仅剩数百人,甫一降清,便被封王。如此鲜明惨烈之对比,清廷之所以得天下,明廷之所以失天下,其中似乎可见一斑。】 【既然获得如此高的待遇,孙可望自然也得为新主子卖力——于是,他拿出众多永历朝廷机密情报,又献上了滇黔地图,还与洪承畴一起,特意挑选出一批熟悉湖南、广西、四川、云贵地理的向导,甚至帮助清廷招降纳叛,可谓不遗余力。】 【这时的他岂会想到,当满清势胜而南明势衰,身为叛徒的他也就失去了价值,当未来的他好不容易找到失散的弟弟,想借助政府驿传全家团聚,都要饱受弹劾,区区借债取利,便要被皇帝下旨训斥,最终不得不上疏辞去他的义王封爵和册印,就连他的死亡,都晦涩不明绝非善终?】 “降清?孙可望居然选择降清?!” 这一下可是大出众人预料。 之前孙可望的所作所为都情有可原。无论是请求封王,还是架空永历皇帝,甚至出于忌惮防备排挤李定国……站在他的立场,他的所作所为,众人都可以理解。 降清,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原谅! 叛国叛族,天下人尽可诛之! 更何况他投降之后还如此卖力为新主效劳,俨然又是一个吴三桂、洪承畴! 一时间,无数人谩骂出声。 平行行空,尚未降清的孙可望得知未来不得善终的结局,整个人当场破防。 “降降降,降个屁啊!老子要抗清!” ——只看仙人对李定国的高度评价,想必接下来众多汉民百姓都会汇聚到后者的旗帜下,既然如此,为何不能一试? ——做个不得善终的叛徒遗臭千古,还是拼死一搏光耀千秋,似乎并不难选。 而年轻的孙可望已经呆住了。 此时的他同样不能接受未来自己的选择,只想要当场将那个孙可望开除出籍! 在张献忠和李定国等人的注视下,他指天发誓:“咱要是降清,叫咱不得好死!” 与此同时,镜中的孙可望俨然已经成为满清的忠实走狗,此情此景,何其荒谬。 【孙可望降清,南明局势大变,李定国一跃而上独掌大权。但战场上用兵如神的他却于政事上捉襟见肘,此外,他的胸襟略有不足,不能做到对自己的部队和孙可望的旧部一视同仁,也无法与昔日的兄弟刘文秀携手共进,以至后者竟郁郁而终。复兴大明的重担,从此压在李定国一人肩头!】 镜中夕阳欲坠,将李定国的身影映照得格外孤寂。偌大的江山宛如不可名状的巨山,其阴影将他的身影彻底笼罩在下。 他背负着这座巨山缓缓前行。 沉郁的暮色中,镜中人幽幽吟道: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当清军三路南下,席卷而来,李定国已成为南明最后的擎天之柱,他只能目送永历皇帝逃向蜀地,孤身抵抗满清大军。】 【逃往蜀地的永历皇帝做了他这辈子最擅长的事,换了个方向逃向缅甸。李定国也在做他这辈子最擅长的事——征战沙场。】 【尽管奋力搏杀,可大势之下,昆明终究失陷,李定国在清军的追杀之下一路直达磨盘山下。见此地地势特殊,他心头一动,停下脚步,决心与清军殊死一搏!】 【李定国料敌于先,设下三道埋伏。志得意满追击而来的吴三桂果然中招,不知不觉已经陷入两道埋伏,一旦过了第三道埋伏,等待清军的将是“山巅举炮,首尾横击”!】 【就在这时,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却突然叛变,将埋伏悉数相告,吴三桂立刻下令前锋后撤,蓄势待发的明军只能开打。一场精心准备的伏击最终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惨烈厮杀,双方都死伤惨重,尸体漫山遍野!】 【不久后,李定国率残部转入滇南,病重而去,奋战一生的理想终成梦幻泡影。】 【李定国身死的那一刻,南明的灭亡便已注定,相较于只会逃跑的永历皇帝,晋王李定国才是后人心中复兴大明的希望。】 【世道不公,他揭竿而起,反抗大明统治;满清入关,他奋战至死,只为收复河山。半生反明,半生抗清,两厥名王,天下震动!奈何壮志未酬,山河易主,千百年之后,后人读史,岂不惜之叹之?】 【未逢明主,不得天时,徒之奈何?】 咚!咚!咚! 接连不断的丧钟之音敲响,水镜之中一切画面迅速淡去,白雾聚拢又散开,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赫然是一方古老祠堂。 “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当李定国在磨盘山殊死相搏,当郑成功、张煌言、李来享为复兴大明出生入死时,永历皇帝已抛家舍国、背井离乡!】 【直到两年后,吴三桂领兵进入缅甸,这位南明天子才被俘回昆明,得遭缢杀。】 【而此时,李定国早已病逝,郑成功退守台湾,张煌言心灰意冷隐居海岛,两年后被满清所获,他面无惧色,坦然受戮!】 【巍巍大明,彻底覆亡!】 水镜之中映照出一方血腥的刑场。 四周皆是剃发易服之人,唯有张煌言依旧着汉人衣冠,他举目四望,长叹一声。 “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
第150章 还看今朝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众人本以为本期盘点已经结束,正沉浸在衣冠沦丧、天倾难挽的悲凉之中,却看见本已渐渐暗淡下去的水镜亮起,朗朗读书声从中传出,这声音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无数人的齐声呐喊融合在一起,偏偏又整整齐齐、抑扬顿挫。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公元1644年,华夏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历史长河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满清。历经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之后,一度为世界文明之光的华夏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 轰! 雷霆般的炮火声响,冲天的火光刺痛了每个人的眼睛,映照在水镜之中的,是受人瓜分的华夏,是饥饿、疾病,与战争。 一道又一道看不清面目的剪影站了出来。 他们剪掉身上的辫子也剪掉心中的辫子,向着这黑暗不公的世道发出怒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战斗机在天空中驰骋而过,炮火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中响起,背景音乐轻轻奏响。 “天空中一颗颗繁星,倒影着一个个身影。点燃自己的生命,去引爆夜的光明。心目中一个个梦境,保存着一份份深情。献出自己的热血,去召唤未来的黎明。” “看向繁星璀璨的天空,那份理想依然闪烁在苍穹。历经百年重振山河梦,今日屹立东方的青松……” 【最黑暗屈辱的一百年里,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华夏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扳倒了压在华夏百姓头顶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全新的中国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航空飞机肆意穿梭于云霄,月球之上宇航员太空漫步,金黄的稻谷化作一片海洋,饱满的穗粒映衬着老人的笑脸,孩童的读书声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响起…… 【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生命保障,曾经无数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而今基本已成为华夏百姓的普遍权利。】 【而这一天,他们却看不到了。】 【黎明已至,生活在黎明中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铭记历史,创造未来!】 淡淡的波澜在水境之中泛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出现在镜中,她微微一笑。 【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普通百姓,偶得奇遇与诸位先人相会于此,倘若能因此令华夏漫长曲折的道路平坦一分,令华夏先民所受的苦难减轻一些,便是幸甚至哉!】 【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都不会将我们打倒,无论被打倒多少次都会重新站起,这就是华夏。我永远相信华夏的韧性,也相信先人不会辜负这份属于华夏的机遇。】 女孩在镜头前微微一躬身,向所有人挥手告别,一本考研资料在她怀中变了出来。 【而身为后人的我们也该努力了。帝王将相已成历史,华夏之复兴还看今朝!】
186 首页 上一页 183 184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