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任谁都没有料到的是,本该坐镇皇宫的少年天子,竟轻装简行扮作士兵混在抵挡胡人的队伍里,关键时刻手持大旗,在温侯吕布的保护协助下亲自厮杀鼓舞士气。 汉军势如破竹,一路追击。 而各州原本谋划自己利益的州牧们竟也瞬间起兵,消灭当地心怀不轨的地头蛇们,随后便行动划分明确地往北或者往西追击,凭借这几年屯田生息,此时可谓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建安十一年,匈奴彻底消灭,其余异族投降不敢犯,为表忠诚愿为附属国。 建安十三年,附属国逐渐合并,权力收归中央。 这一年曹操四十九岁,刘协二十三岁。 刘协在荀彧的授学下文治颇高,而有吕布许褚等人的武艺指导,在明事理的气质上有了一丝武人的霸道,加之天子威严,更显得不容置喙。 先前曹操与袁绍官渡演大戏一事,不能明着宣告天下,因此还是先对两人进行了贬官。 丞相一职暂由荀彧接任,荀彧是个十分爱才之人,偶然得知南阳有个大才之人,本是琅琊诸葛氏,而且那人到南阳求学竟也有曹公的安排,便派人前去打探。那学生对荀令君也是十分倾慕,机缘巧合,竟真成了荀彧的门生。 荀彧原本有心栽培郭嘉,奈何奉孝不拘小节行为放荡,他虽欣赏但难为百官表率,倒是这个年轻人挺不错,便有栽培之意。 他问那年轻人,如何看到曹公和袁公官渡决裂一事。 年轻人只是摇摇羽扇笑了起来,说:“此等儿戏瞒得过别人,难道也能瞒得过令君吗?” 荀彧饮茶不语,让他继续说下去。 那年轻人拜了拜,道:“还请宽恕不敬之罪,此事恐怕也少不了令君的谋划吧。” 荀彧笑意更深,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这个计划想要完成相当困难,各州牧但凡一个人有私心就功亏一篑。 “诸葛孔明。”荀彧念了一遍名字,说,“即日起你便到尚书台报到吧,任尚书郎中。” 建安十四年,暂且被贬官的曹操和袁绍回到洛阳,两个年过半百的人先聊起少年时在洛阳的时光,那时候哪敢想这么多,一个只求征西将军,一个只求家族荣誉。 人人都想要高官厚禄,被权势所累,回头看向走过的路不知有几步是后悔的。 袁绍疑惑地问:“孟德,有时候我总觉得你好像很多事情早就知晓。” 曹操笑了笑,道:“本初,我少时便与你说过,我有仙人托梦呢。” “……”袁绍送他一对白眼,大人是不会信神仙托梦的说辞的。 恰逢刘备送来书信,他与荆州刘表关系不错,得知在荆州有个叫张仲景的人。张家也是个世家大族,但这些年打仗导致瘟疫不断,张家人口锐减,张仲景发现多数死者都是死于伤寒,便行走时间医治不同地区的病人,寻找能治好伤寒的办法。 信中提到,最后一次见到张仲景时,他说要去找许昌名医华佗讨论讨论一些病症。 曹操大喜,连忙赶回了许昌。 在曹操的大力支持下,两位名医共同研究出了时疫金方,针对伤寒病有着很不错的效果,内服药物外加针灸引导等手段,可有效快速进行新城代谢和退烧。 当前汉室天下虽无战乱,各地的疾病伤亡一直是天子重点关注的对象,如今有两位神医的方子,大大提升了治愈率,皆受到了不菲的赏赐,但官职都被两人拒绝了。 而从很多年以前就注重医疗的曹操自然也有不小的功劳,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封赏。 刘协思索良久,询问荀彧的意见,道:“曹爱卿为朕做得太多,朕实在不知该如何封赏,有令他称公之意,又怕招惹非议反而害了他。” 荀彧沉思一阵,道:“倘若陛下英明,臣子忠心,问心无愧,何惧议论呢?” 圣旨颁布下来,却把曹操给气得不轻,连发三封奏折说天子居然认为他有反心,给他扣个魏公的帽子? 刘协很高兴,发了一道一模一样的圣旨,还是坚持让他称公。 这一下子是袁绍气疯了,大家一起贬官,曹阿瞒已经升地更高,他却还在等机会? 袁绍决定发兵西北,把那些反复无常的附属国打服,彻底解决外患,也算大功一件了。 【作者有话说】 因为打败董卓提前迎天子,文中的建安是比原本的建安早六年。 ----- 以及。 孙权:我呢??我呢??我呢??!!! 孙坚&孙策:你什么你? ----- 第162章 汉室再兴 比八百年之大周略胜几年 边境各处的蛮夷对大汉虎视眈眈不是一日两日,自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攻守易型,后来王莽篡汉光武复兴,各州郡战力下降但应对边境蛮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光武至今两百年,那些被打服的外邦又渐渐生出异心,中原皇权变更频繁,皇帝昏庸,一个个伺机而动。 前些年想趁着中原内乱发动进攻,岂料中了对方的诡计,被反打追击到王庭,不得不俯首称臣,心中颇有不甘。 借着朝贡不诚的理由,袁绍奉天子令,征北海讨昆仑,凉州大族马氏为副将,曹操又遣关羽张辽协助, 第三年冬天,袁绍班师回朝,带来版图的好消息同时,也得到一个坏消息。 西北苦寒之地,他又已经年迈,深感身体不适,经华佗诊断为心出了问题。这话把本就不适的袁绍气得不轻,简直是骂他心术不正,气得呕出一口血来。 经过曹操的帮忙解释得知,是指五脏六腑的这个心,生了病。 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是无法救治的,曹操连夜派人去把四处游走行医的张仲景找回来,让两位神医连手治疗袁绍。 天子闻讯也亲自来看望,说了许多宽慰的话,还下旨封袁绍为邺公,赏封地邺郡。 袁绍出生名门,虽是丫鬟所生,可依靠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极高的声望,从来就没有把曹操当成过竞争对手,那不是拉低自己吗?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他渐渐地变成了在追赶曹操,尽管少时好友能够并肩至今是个美谈,可袁绍的心里始终不甘心。 就算也得了个称公的荣誉,还是晚阿瞒一步。 “臣这一生也足了,望陛下莫要挂怀。”袁绍叹了一声看向曹操,相伴几十年的发小坐在边上不说话。 袁绍想了想,似乎也没有什么说的,这么多年情谊,有什么话也都不藏着,临到离别也就只剩个道别,偏又不想道别。 医疗条件有限,华佗和张仲景也没能治好他的心脏病,在他站在邺城城楼上宣布称公的那一刻,缓缓闭上了眼睛。 五十四岁,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已经算是长寿。 曹操没有参加袁绍的葬礼,而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政策的研究中。 版图扩大表面看是一件好事,但土地贫瘠难事生产,朝不保夕这些人就还是会反。为了稳固如今的局势,曹操又提出了不少建议,废除如今的州牧制度,恢复为刺史,官爵不可世袭,不常置,每八年根据各州郡情况再商定人选。 同时为了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中央对各地的管辖,在孝廉制的同时实行科举,自政令颁布之日起,所有适龄者不限男女皆要上学。而已经年长错过了政策的人,则可以自费学习,或者参与到学校建设中,可抵免一部分税收。 此建议刘协考虑了很久,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今天下只有士族大家能做到适龄上学,对于那些底层农人来说,读书哪有农活重要? 曹操一琢磨觉得也有道理,当下没有后世的生产力,农田是整个天下的根本,一旦人人念书便人人都向着当官清闲,粮食若不足,大国底气便没了。单拿中原来说,旱涝并非罕见,如果没存粮支持,早就饿死一片。 不过在荀彧的建议下,还是中庸让步了一下。 在孝廉制的基础上,每郡县都有少量名额只给世家以外的人,只要品行道德孝心得到认可,就可以获得免费上学读书的机会。根据前期试行看看效果,再决定之后是否放开更多名额,或者考虑科举制度, 之后几年除了农业政策,曹操还提出了一些扶持工、商的政策,提出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工人地位略微上升,而商人流通南北东西,也有各处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富商地位低而通过投资士族或寒门来提高自身地位,在对商人的政策上有了一定放宽。 并且以国家名义开设了存储机构,利息虽小但十分稳定,比征税更有效快速地能投入基础建设中,且不会引起百姓们的不满。 而针对税收,时任尚书侍郎的诸葛亮向丞相荀彧提出了建议。 百姓其实并非是苦赋税,而是苦多出来一些根本没有规定的税,这些明目给了地方官剥削的空子,只会导致官肥而民瘦,那么自然就很难繁荣。 刘协看了奏折称善,下令严格各项税收名目,凡有私加税收或者巧立名目者,罢官游街示众。 建安二十四年,在曹操六十大寿的这一天,天子封曹操为魏王,曹操三辞三让还是接受了加封,但坚持不要加九赐。 看着如今正值青壮的天子,曹操心里十分宽慰,恍惚想起久远记忆里的那个少年刘协,年纪大了倒是想明白当时刘协看到曹节为什么匆匆忙走掉,更像是在知晓未来后的羞愧。 隔天曹操入宫觐见天子,恰逢天子在立皇后一事上犹豫。曹操一脸看女婿的柔和表情,提到自己有个女儿。 然而,向来对曹操敬重有加的天子,此时脸上却流露出一丝不悦,挂上假笑询问: “曹爱卿,是朕替换了朝廷内外的官吏心生不满,如今,要在朕的枕边安排一个吗?” 曹操愣了很久,低头道:“臣绝无此意。” 建安二十五年,吴郡太守孙策因与海寇和解而获养寇自重之罪,被流放交州,扬州刺史孙坚因此被罢免。 建安二十六年,益州刺史刘备和荆州刺史刘琦因结党营私而被罢免,秋,被收押待审。 最终,轮到了曹操这边。 他心里很清楚原因,大量的新政策和改革彻底撬动了士族大家的利益,后世花了一千多年只是缓和而还没彻底解决的问题,在他这个年代快刀斩乱麻,只有一个下场。 玄德是个仁义之人,孙坚也是穷苦出生,都很为百姓着想,以为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改变大格局。 这些年所见,他愿意相信刘协并非杀功之人,只是触动太多利益,不得不妥协。 不久,曹操就听到了一些消息,说他异姓称王,手下兵力又多,常有不轨之心,想做当世王莽。
173 首页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