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公卿贵族世家都眼皮一跳,五代十国前好像就是大唐吧? 嘶,那他们的家族还有后代……有人已经开始跳脚了。 【“辣鸡大怂,暂时先不说他,扯回我们的正题,科举制是在宋以后才开始完善发展,在此之前,大唐的主要知识分子来自世家贵族。 而这样大肆屠戮确实极大的削弱了世家,但是也让文化停滞倒退,不知道多少古籍书册从此消失。” “五代十国以前人们都是总是敬重文人的,曹操杀名士也是他的一大黑点之一,就可想而知古代文人的地位,虽然不似大宋那样的无限拔高文人地位,但是像五代十国这样大杀特杀的是从来没有的。” “而且武将手握兵权,又各个有想法,于是政权更替就更快了。 当时群雄并起,各地诸侯争霸,导致全国政治混乱,国家无法统一,而战乱频繁造成经济崩溃,使国家无法维持社会运转。 这种局面无疑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而众所周知一般乱世之时也代表社会矛盾已经难以协调,这种矛盾是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多少人被逼着落草为寇,又导致农民起义频繁。 而由于政治混乱和战乱频繁,文化艺术逐渐衰退,当时的文人学者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文化资源大量流失,使文化艺术逐渐衰退,文化水平逐渐下降。” “五代十国的形成本是由于唐朝的灭亡和后唐政权的短暂存在导致的。 可是这一时期却埋下了无数祸根,当时的黑暗历史是多种因素交织造成的,但却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痛苦之中。 在这个时期,百姓的生活遭受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的崩溃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不是生活在当时的人真的难以想象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五代十国虽然时间远不及五胡乱华那么漫长,却依然“大名鼎鼎”,被人痛恨。”】
第83章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大多都真材实料,所以对外是很猛的,例如李存勖掌控河东,杀的契丹人头滚滚,数十年不敢侵犯河北一步。 所以尽管五代十国也诞生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人的西夏,但是却不似五胡乱华那样任由胡人屠戮中原。 这也算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吧,所以宁可武人嚣张,也不让人胡人有机可乘。“李一叹气。】 很多人都摇头,哪有那么简单,当权者是不能容忍这样的威胁的,有句话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武将手里有兵,在军队有威望,士兵很容易只知将军而不知皇帝,造反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或许有些夸大,但是世情就是如此。 李存勖嘴角微扬,颇为自傲。 【“要说五胡乱华时期也不是没有强硬的武将,冉闵就非常有名,他的杀胡令更是有名。 当时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此时后赵大将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崛起反抗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 “虽然冉闵行事有些令人诟病,但是杀胡令确确实实震慑胡人,保存汉人血脉,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放眼五胡乱华时期,能让我看得上眼的,冉闵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总体来说,那个时候的胡人危害是远远大于五代十国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五代十国的武将虽然热衷造反,但是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李存勖被称为“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可见他的战绩是很厉害的。”李一夸了一句,下一秒就泼冷水道:“但后来嘛,呵呵,又是一个小号唐玄宗就对了,最后死于兴教门之变。”】 李存瑁脸色一变,这时候他还没有纵情声色,横征暴敛,还是个骁勇善战,长于谋略的晋王,他咬牙,脸色变幻莫测。 以唐玄宗比喻,是说他后期也会变得昏庸?兴教门之变是……谁反了? 毫无疑问,天幕短短几句话,将会悬挂在他头顶一辈子,如果足够警醒,也许未来会有所不同,这一切都是未知。 【“但也正因为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武将出身,所以才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武夫秉政,改朝换代犹如儿戏,都是二世而亡,以下克上比比皆是,而这一时期文人几乎丧失话语权。 大概也是因此文人吸收经验教训,所以到了宋朝又反过来大力打压武将。 两者显然都是一个极端表现,一个好的皇帝要学会平衡文武势力,哪一方过大都不好,建议大家以五代十国和两宋为教训,别学!!!“】 黄巢冷哼一声,世家垄断上升渠道,不让他当官,那他就自己抢! 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纸上还有墨迹,定晴一看,赫然是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他落第之后所写,像那样黑暗没有任何希望的朝廷,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如今再来看,这诗倒是越发应景。黄巢自语道:“我就是要杀,杀他个血流成河,让那么公卿士族都知道我的愤怒。” 【“五代十国不为后世所喜甚至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就是因为之后文人又占据了上风,掌握话语权吗? 当然,文人翻身做主是到了宋朝了,在五代十国,他们的话语权是直线下降的,那么打压文人阶级的五代十国对待军队又是什么态度呢? 都说大宋没人愿意当兵,因为脸上或者身体也会留下刺字,所以很多人都都会骂两宋对待士兵的糟糕待遇。 但实际上,刺字的事情同样出自五代十国。 《文献通考》记载:五代时“征讨不息、师人疲苦,多亡命者。梁祖患之,乃令诸军悉黯面为字,以识军号”。 赵匡胤也是五代十国的人,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于是“北宋初期,凡投充禁军、厢军者,都强迫刺面。刺字的部位除了面部外,还应有两鬓或额角”。 北宋大名鼎鼎的狄青将军就同样脸有刺字。 要知道刺字是上古五刑之一,原名叫做“黥刑”或“墨刑”,也就是给一些犯了罪的人脸上刺字,然后再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也就是说刺字原本是对犯人的惩罚,让犯人感到羞辱,这是犯罪的成本之一。 结果你们居然让士兵脸上刺字,那不就等于是将士兵与犯人放在同一个地位吗? 要知道凡是在脸上刺字的,就都属于被正常社会所看不起的人群。 可这样的刑法却用到了没有犯罪,反而是保家卫国的士兵身上,仅仅是因为担心他们做逃兵,这谁听了不心寒?哪个百姓愿意去当兵啊?这头一从军,回家乡不但不受欢迎反而人人都拿异样的眼光看着你,你是什么感受?“】 华夏帝王群 唐朝以及以前的朝代都纷纷在群里打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武则天只觉得荒唐,她问道:“婉儿,这后世的操作怎么一个比一个令人不解,难道真的是朕年纪大了不懂吗?” 上官婉儿也是被五代十国和这宋朝的骚操作震惊了,她摇头道:“陛下说笑了,如此羞辱士兵,如何能令士兵奋勇作战呢?” 这哪里是想要收拢军心啊,这分明就是要逼着军队生变啊! 【“据说北宋朝廷为了引诱士兵刺字,防止士兵逃走想尽办法,比如招募时给予入伍士兵的费用因有无剌字所得的费用差别极大,好家伙,这是什么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奇怪打开方式啊???” “总之,在当时对于军人身份的确定,首先依据的就是刺字。”】 嬴政只觉得自己听到了怎么荒缪的笑话,在大秦,只有百姓争当从军的份,靠着军功制,大秦飞快崛起。 【“咱就说,实不在不行就抄一下大秦的作业吧,虽然也有弊,但是任何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而军功制的优越性却是非常明显的,至少百姓不但不会想着逃跑,反而会越发奋勇杀敌获取军功。” “把士兵当犯人似的,又怎么指望士兵出力呢?何况这还不是出力,是上战场,拿命去搏。” “在历史上,把这种使人蒙受巨大精神羞辱的肉刑施加到了保家卫国的士兵身上,从唐末开始兴起,五代十国大力实行,直到南宋灭亡才结束。 那么这位想出给士兵脸上刺字的天才是谁呢? 他就是灭了大唐的梁太祖朱温,朱温为了保证自己的军队有强大的战斗力,于是规定战场作战时,如果将领级军官战死,其手下直属的官兵都必须战死,如有生还也要被杀掉,听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震惊难以理解? 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朱温的这条规定使所有的士兵都陷于恐慌。 想一想,即便打了胜仗,但由于军官战死,这些士兵也难逃一死。 这就是输了要死,赢了也要死的节奏啊,感情将军的命是命,士兵的命就不是命啊??? 朱温脑子有坑的结果就是只要军官战死,下级士兵便无心再战,开始大量逃亡。 这谁能不跑啊?换我也要也跑,好好哦啊的杀敌,不但没有功劳,反而因为上级死了自己也要完蛋,这是什么操蛋的世界? 因为逃兵泛滥,为了防止士兵逃亡,于是朱温又想出了一个更天才的想法。 他首创在士兵脸上刺字的举措,目的是即便士兵逃亡了,脸上的刺字也一目了然,这样就能很快被抓回来。” “呵呵,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啊?”】 朱温脸色涨红,不能保护上级的士兵死有余辜,当了逃兵的更该死,他做得那里不对了! 【“干出这种事情的朱温注定不可能得到军心,于是他很快败了。” “但是!后梁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可士兵脸上刺字却从此开始广泛流行。 要知道唐朝后期的动乱主要起于藩镇割据,而朱温给士兵刺字的做法最初是虽然维持军纪的残酷手段,但是后来随着军阀混战,为了分辨士兵归属,于是以刺字的方式表示这军队属于某个军阀。 艹这个也是鬼才吧?感情刺的字不是在你脸上不痛是吧? 总之,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朝纷纷对士兵刺字。 就,五代十国是真的不给后人留下什么好的遗产呗,赵匡胤也是好的不学坏的尽收啊。“】 赵匡胤一噎,军队刺字也不是强迫性啊,他有点心虚的想。 以及他真的只是因为五代十国武风太盛才想压一下,什么抑武和他没关系! 李一:呵呵。 朱元璋冷笑,要不然说大宋没几个真正的皇帝,各种手段简直让人看见震撼。
257 首页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尾页
|